博爾赫斯說,時間是遺忘,也是回憶。
1.巧合
我跟搖滾,八桿子都打不著任何關系。搖滾的黃金十年,我都還沒上學,每天都是滿世界地玩,然后家里人滿世界地找。
如果非要生拉硬拽一點關系的話,那就是最近了。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精典書店。高原的《把青春唱完》安靜地躺在書店左側架子上的第二層,和其他社科類文集并排。
走進書店,像狩獵一樣的尋找,眼睛定在一本書的封面上,遲遲沒有移開——舞臺上,吉他手,不遠處隱約可見的觀眾,沾染著灑脫情緒的吉他,燈光下“放肆”飛舞的男人的長發……
被現實困住了,就想在書中尋求放肆。這個獨特的畫面,恰到時機,分外引人。
被吸引了,于是就拿下來看看,沒想到一看就是一下午。
回到宿舍的時候,剛好碰上老狼那伙人在我是歌手舞臺上,“放肆”歌唱。
聽到了丁武,馬上又,欒樹,高旗,陳勁……
呵,挺巧的——這不就是《把青春唱完》里面的那幫人嘛!
2.自在生長
自在生長,在現在看來,這是多么久遠的字眼!這也是高原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舉辦的攝影展的名字。
談到為什么起意要將這么多年拍攝的極其私人的影像公之于眾的時候,高原在電腦屏幕上敲下了一行名字:張炬、賈宏聲、王曉聲、吳珂、陸費漢強、張永光、高楓。這些人都在書里有記載,但現在已經天人永隔了……把這些影像集合起來做成書籍,是想用來送給朋友,作為紀念。
我想在他們能夠先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把它做出來,而不是有一天,燒給他們……
高原說這話,聽到的人都為之一震!1990-1999,是中國搖滾的黃金十年,也是那些曾經年輕的搖滾“老炮兒”們自在生長的十年。
3.老炮兒的煙火味
《把青春唱完》這本書,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以圖片加注解的形式為我們呈現了那十年搖滾“老炮兒”們的音樂歷程。
書里面的文字不多,除了寫在書前的推薦和出現在書后的文字回憶,大多文字都是零零散散地,為了介紹圖片而存在。
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候,還很年輕的“魔巖三杰”、1994中國搖滾新勢力紅磡演唱會、代表著中國搖滾圈大半璧江山的那些“老炮兒”,竇唯、張楚、張炬、丁武、馬上又、欒樹、何勇、陳勁……
還有尚未成名的周迅廖凡,長相還很清俊的老狼,在火車站排隊搶購剛剛出爐的《唐朝》專輯的陳羽凡……
說實話,這些都離我很遙遠。對于中國大部分九零后而言,那個年代似乎只活在父輩們的碟片里,或者隱約地記得,在某個街邊的音像店里,曾經聽到過類似的搖滾吶喊。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一股很強烈的陌生感占據了思維的上空 。即使是在通過網絡了解了那個搖滾年代之后,現在翻著一張張書頁,觸摸著一幅幅圖片,也還是難免有些距離感。
就像是隔著一條寬寬的河,我只能站在對岸,遠觀而不可褻玩,對視而無法參與。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感知那個時代的“自在生長”。高原的這些圖片展示給我們的“搖滾印象”,不同于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場景,以為搖滾就是充斥著重金屬味道的聒噪與吶喊。她通過鏡頭給我們的大部分是搖滾背后的生活:對著鏡頭扮女人狀的陳小虎、頭發雜亂,夾著煙頭打電話的賈敏恕、愛好踢足球的竇唯、端著外賣盒,大談《非洲夢》的何勇……
這些場景都非我們日常所見,或者說,我們都不敢相信這些在搖滾圈的“扛把子”竟然也是這么的煙火味十足。但是這些卻都真實存在。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張照片。照片上竇唯戴著黑色墨鏡,頭發雜亂,不修邊幅地斜躺在地鐵座椅上昏昏欲睡,模樣甚是“窘迫”。
如果一般人在地鐵上疲憊到這般姿態,自然無可厚非。不巧的是,他是竇唯,一個叱咤搖滾圈的才子。尋常落在英雄的頭上,當然也就不尋常了!這時很多人開始感慨時光殘忍,浪子老去……
我相信,在高原看來,這樣“落魄”的竇唯,一點也不足為奇。《把青春唱完》里面記錄的那些搖滾老炮兒們,個個生龍活虎,市井鄉野,并無大家意識里的高人一等,光鮮亮麗。
老狼在參加《我是歌手》的時候,有一次坐電梯,人很多,助手下意識地用手將電梯里的其他人擋開,因為老狼是名人,是歌星。老狼見狀,當即就呵斥了助理,他不喜歡這樣。
或許那個年代走出來的老炮兒們習慣了自在生長,受不了被鄭重其事地對待,甚至是被高高在上地仰望。
4.攝影的在場
《把青春唱完》展示給我們那十年里真實的搖滾,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社會文化群體的真實模樣。
曾經有一位80后攝影師質疑高原,說我覺得你拍得一般啊,沒什么牛的,好多焦點都不實。要是當時我在,我也能拍。
高原說,對啊,就是因為我在,這就是我為什么牛。
王小帥在看了高原的照片后,感慨道
陌生的是,她鏡頭下的每一個瞬間,我都是不在場的;熟悉的是,它定格的每一個時間,我又是在場的。我們是同齡人,同處在一個時代,一個空間,有時就坐在這些搖滾小子的對面……即便如此,卻沒有幾個人想到要“留作紀念”。
其實,很多時候,攝影的功力,也就是在場。很多人僅僅是在,但不是在場。
在場是一種真實的參與,融入。
朋友經常會感嘆那些平平常常的場景經過攝影師的鏡頭后,就瞬間變得美麗無比,甚至蘊含更深層次的意義。
因此,攝影師的照片也就被戲謔為“照騙”。
很多人認為,攝影師與平常人的差別,在于“攝影眼”。
我在這更愿意認為,眼的背后是心。
揣著不同的心,去看同樣的景,最后的結果也就天壤之別。
攝影眼,也是在場心。
5.逝去的人和歲月
1995年5月11日,張炬去世了。
這在搖滾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有人說,張炬走了,此后的搖滾圈黯淡下來。
1997年11月《再見張炬》,搖滾歌壇最為重要的一次出版,內地搖滾老炮兒最為盛大的一次聚會,就是為了緬懷張炬。
2005年5月《禮物》,老炮兒們作詞作曲,搖滾群星獻唱,是為了紀念張炬。
我們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著
看見太陽照耀著就會快樂
世界沒人明白我我就孤獨著
可是你又為何這樣的寂寞
2016年4月8日,《我是歌手》演播現場,搖滾圈的半壁江山再次聚首,唱的還是那首《禮物》。
歌詞還是那樣,曲子也沒變,多年后的老炮兒們站在一起,卯足了勁,爭取把那十年的激情找回來。
可是,我們發現,老炮兒們的歌喉變了味。歲月是一壺酒,他們都不勝酒力了,唱功也跟著老了。
高原在后記中說,書名定下來的時候,她發短信給王勇,說,書名叫“把青春唱完。
王勇說,沒完哪!我現在還青春期哪!
就像《禮物》里面唱的那樣:
時間留下了美麗和一片狼籍
慶幸我們還有運氣唱歌
是啊!慶幸我們還在,還有運氣唱歌!
向那十年,那些搖滾老炮兒,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