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樹麗
裴老師原定的講書時間是從晚上七點到八點,但是由于她講的內容非常好,而且這些內容又特別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所以我們又在她講書的基礎上熱烈討論了近一個小時,可以說裴老師的分享給我們帶來了超級滿滿的收獲與享受。
蔡磊的這本《相信》是他在患漸凍癥之后寫的,在這本書之前,我們很少能去關注漸凍癥,盡管我們都知道霍金是這個病,但我們也總覺得這是離我們最遙遠的絕癥,所以單單從科普這個病來說,蔡磊就功不可沒。
漸凍癥被列為世界五大絕癥(漸凍癥,癌癥,艾滋病,白血病和類風濕)之首,發病年齡是在20~80歲,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生存平均年齡是在57歲。
我們不要以為漸凍癥離我們遙遠,在我國每年每十萬人中就有1.6人發病,也就是說每年有2萬多人患漸凍癥,所以蔡磊先生因為自己患了這個病后,他又開始投巨資研究這個病,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他也是為了更多和他一樣的病友們,所以他值得我們感動和欽佩。
人生有很多的意外,也有很多的意料之外,就像蔡磊先生,一個連電梯都不愿等的人,如今卻要等死,這對他來說太過殘酷,但命運就是這樣,它我行我素。
我在想如果蔡磊不是拼命三郎,如果他不是一個玩命工作的人,他還會得漸凍癥嗎?這個答案不好回答,或許很多事是多方面原因積累的結果。
但我們要學習的是蔡磊先生面對巨大落差后的態度和精神,要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以“戰斗”的心態去迎接一切不如意,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蔡磊先生那樣對生活一直充滿陽光和希望。
裴老師在最后的總結中提到蔡磊的力量從哪里來,我覺得這個問題設置的非常好,我們不管是和疾病斗爭也好,還是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都需要勇氣,我們的勇氣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當然最重要的是來著自己,我們需要自己給自己加加油,打打氣。
我們都有過患病的經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我們yang了之后,我們開始陷入憂慮,我相信我們很少有人能做到淡定自若,我們心中最多的是恐懼和對未知的焦慮。
我相信蔡磊也有恐懼和絕望,但是他又有著強大的轉化能力,他想的最多是如何去逆轉和抗爭,他要改命,逆流而上。
在這本書中蔡磊用了四個人物來寫自己。第一個拼命三郎說得就是沒有患病之前的自己,這是他事業的最高峰。第二個是唐吉訶德,他用這個人物來表達自己挑戰不可能的決心;第三個人物是西西弗斯,雖然他在研究漸凍癥的路上總是失敗,但是他依然相信他會成功;最后一個是孫空悟,他要成為斗戰勝佛,他絕不屈服。
我們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愛敏姐給我們分享了馬云曾經說過的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后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倒在了明天晚上。
很多時候我們放棄是因為我們不相信,或者我們不相信相信的力量,于是我們自己第一個放棄了,因為放棄,我們失去了得到的美好,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懷著熱忱的心擁抱生活賜予我們的一切,包括磨難與不幸。
如果不是蔡磊先生患上漸凍癥,我相信我們很多人都不會讀上這本《相信》,蔡磊先生或許也不會成立科研平臺開發大數據來研究漸凍癥來做這么多有意義的事情。
意義是什么?意義不只是對自己有意義,而是對所有病人,甚至是對下一代病人有意義,所以蔡磊先生覺得自己應該做這件事,凡是應該做的事都是充滿意義的。
蔡磊先生說:“我要為同樣踽踽獨行在痛苦中的人做些什么,讓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努力而有所不同。”讀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們不禁淚目,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聽完裴老師的分享,我心中充滿了感恩,我們應該珍惜生活所賜予我們的當下與美好,至少我們還算身體康健,至少我們沒有被病痛折磨。
當然我們也要學會反思,我們要學會愛惜身體,而不是去過于拼命和玩命,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是零。但是我們也要從蔡磊先生身上讀懂生命的意義,尤其是在面對絕境的時候,我們也要抱有這樣的信念:縱使不敵,絕不屈服!
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月月老師給我們講了她與藥陪伴的日子,她的真誠打動了我們;老五給我們講了她看中醫的心得,與西藥相比,她更相信中醫;愛敏姐講了她自己的心路歷程,她告訴我們看清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人才是最偉大的……討論交流把此次的讀書分享推向了高潮。
一本書留下是不只是故事,還有一本書帶給我們的改變。我們讀書就是這樣,我們以書為鏡,只是為了更好地照見,看見與遇見。
感謝裴老師的精彩分享,感謝小伙伴們的參與,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