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一個故事開始。學校里,八年級的學生米哈伊爾是全體教師,感到擔憂和頭疼的人物。他,高高的,勻稱的,長著一雙藍眼睛。就是這一雙好奇的,故作天真的,頑皮的眼睛,常常把教師們惹得大發雷霆。在五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在外。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是一個無法改正、無可救藥的、狡猾的、游手好閑的人。到了八年級,最后的,幾個月。米哈,伊爾,和母親一起來學校,母親央求校長準許他輟學,然后媽媽隨便給他找一個工作。
米哈伊爾的語文老師妮娜,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心里莫名的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米哈伊爾最大的障礙就是作文,在跟妮娜老師學習的幾年里沒少沖突。在繁忙的工作中,妮娜老師沒有再去想到米哈伊爾。 有一天妮娜老師的電視機出了毛病,他打電話,給電視機修理部,請他們派一個手藝高強的師傅來修理。不一會兒,修理工來了。你那老師一看,原來是米哈伊爾。妮娜老師非常的吃驚而又窘迫。經過兩個小時米哈伊爾,修好了妮娜老師的電視機,然后匆忙地收起工具就走了。留下妮娜老師呆呆的站著,看著米哈伊爾的背影。
妮娜老師心里想著:這完全不是當時在我課堂上的那個米哈伊爾,他那眼睛,他對我的態度,都和上學時不一樣。
相信大家讀完這個故事,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作為教師,怎么會沒有發現?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游手好閑者身上,還蘊藏著天才呢?這不僅僅是蘊藏著一個巧匠的天才,而是蘊藏著一個我們沒有看到的“人”。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兒童跨進學校的大門以后,只過了兩三年,他們就不想學習了,為什么?對于許多兒童來說,學習就是活活的受罪。為什么不愿意學習這件事,不但使兒童在校內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使他們遭受挫折,和別人發生沖突,迫使他們,變成了懶漢和游手好閑者,使教師們無法正常的工作。這些所有的現象,揭示了和諧教育的迫切性。
所以和諧教育,就是把認識和理解客觀實際與人的自我表現,配合起來,得到平衡。使,一個人想成為好人,想竭盡自己整個心靈的全部力量,在集體中,把自己樹立起來,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完全合格的人,不斷的去探索,為自己人格的尊嚴而感到自豪。當然,我們不是要贊揚像米哈伊爾那樣的學生。并不是輕視良好的學業成績,良好的學業成績是巨大勞動的結果,而勞動是必須加以尊重和愛惜的。我們的理想是要毫無例外的,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學習,愛學校,愛科學。使書籍和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主要愛好和主要興趣,使學生們把追求智力,充實豐滿的精品生活當作自己最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