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味園試吃記:一場“翻車”的美食推廣戰
一、赴約:期待值拉滿的開場
前天剛和金味園的胡總通完電話,他在那頭拍著胸脯說:“彝人古鎮西門店熱鬧得很,周五晚上全是下了班來逛吃的人!”這話聽得我心里直癢癢——咱這新產品要是能在這煙火氣里露個臉,還怕沒人嘗鮮?昨天下午三點,我就催著同事把保溫箱搬上車,蒸籠里的新產品還冒著熱氣,透過玻璃能看見油潤的表皮,撒在上面的蔥花綠得亮眼,像撒了把春天在里頭。
五點鐘準時“殺”進金味園,古色古香的門頭下已經有三三兩兩的顧客往里走。胡總不在,副廚師長迎出來,四十來歲的大叔,袖子挽得老高,手腕上沾著點面粉,一看就是個利落人?!皝?,后廚在這兒,咱們先把東西熱上。”他領著我們往廚房走,瓷磚地面擦得锃亮,灶臺上的鐵鍋還泛著油光,頓時覺得這地兒靠譜。
二、分歧:擺盤引發的“戰術調整”
按照原計劃,我們打算把產品切成兩半,連蒸籠一起端上桌。你想啊,熱騰騰的蒸汽裹著香味往上冒,顧客一掀開籠蓋,那股子煙火氣直接往鼻子里鉆,這不比打廣告還管用?我單位王姐連話術都想好了:“帥哥美女嘗個鮮唄,剛出鍋的新品,熱乎著哩!”
可副廚師長瞅了眼蒸籠,直搖頭:“這樣太粗放啦,咱店里講究個擺盤精致?!彼D身從櫥柜里抱出一摞白瓷盤,“你瞧,切成小塊碼整齊,每桌送一盤,既體面又顯檔次。”王姐有點猶豫:“可咱這是試吃,得讓顧客主動嘗啊,送上門的東西怕是沒人珍惜?!备睆N師長擺擺手:“放心,我在這兒干了十年,顧客心理我懂,擺盤漂亮了他們才愿意拍照片發朋友圈,這不就幫你們宣傳了?”
話說到這份上,咱也不好駁人家面子。于是乎,原本打算“高調登場”的蒸籠被撤下,換成了精致的白瓷盤。我蹲在廚房幫著切產品,刀切開表皮的瞬間,汁水滋溜冒出來,在盤子里積成亮晶晶的一小灘,撒上點香菜葉,嘿,還真像那么回事兒。副廚師長拍著我肩膀笑:“年輕人,這就叫專業,等著看效果吧!”
三、冷場:餐桌上的“沉默試吃”
六點鐘,店里漸漸坐滿了人。我們端著盤子往各桌送,笑臉相迎:“您好,這是我們今天的新品試吃,您嘗嘗看?”大部分顧客都是一愣,然后笑著說“謝謝”,把盤子往邊上一推,繼續聊自己的天。有一桌年輕姑娘倒是眼睛一亮:“哇,這擺盤好精致,先拍照!”我心里一喜,趕緊湊過去:“這是我們新研發的口味,您試試……”話還沒說完,她們已經拍完照,繼續埋頭啃桌上的烤串了。
更讓人難受的是,不少盤子原封不動地被撤下來。有個大叔結賬時,我瞅見他那盤試吃品壓根沒動,連香菜葉都還整整齊齊地躺著。我忍不住問:“大叔,這菜不合口味嗎?”他撓撓頭:“我以為是贈送的小菜,想著等會兒再吃,結果吃著吃著就忘了……”旁邊的老板娘搭話:“現在餐館動不動就送小吃,顧客都麻木啦,哪知道哪些是要重點嘗的?”
到了八點,原本滿滿當當的保溫箱空了一半,可收銀臺的數據卻慘兮兮——整個晚上,只有三桌顧客主動詢問了產品價格,最終成交的只有一單。王姐蹲在墻角嘆氣:“早知道就堅持用蒸籠了,起碼能聞到香味,現在倒好,送出去的是盤子,涼掉的是人心。”
四、反思:當“精致”撞上“煙火氣”
坐在回程的車上,我盯著手機里顧客拍的試吃品照片發呆——擺盤確實漂亮,可照片里的盤子孤零零地躲在角落,旁邊是堆滿骨頭的烤串盤、喝了一半的啤酒杯,怎么看都像個“局外人”。副廚師長沒錯,他太懂餐廳的“體面”;我們也沒錯,太想把產品“隆重”地推出去。但錯就錯在,我們都忘了一件事:試吃試吃,關鍵在“試”,得讓顧客覺得這是一場“有誠意的邀請”,而不是“隨手的施舍”。
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扛著蒸籠站在餐桌旁,掀開蓋子時故意讓蒸汽“騰”地冒出來,笑著對顧客說:“這是剛出爐的新品,您嘗一口,要是覺得咸了淡了,盡管跟我提!”畢竟在這煙火氣十足的古鎮里,比起精致的擺盤,人們或許更愛那口帶著溫度的“人間煙火”。
五、結語:失敗里長出的“經驗苗”
這場試吃活動像一面鏡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我們的短板:太依賴合作方的“專業建議”,卻忘了從顧客的角度想問題;太追求形式上的“好看”,卻丟了試吃的核心——讓味道自己“說話”。但轉念一想,哪有什么完美的開場?就像金味園后廚那口鐵鍋,不也是在無數次翻炒中才煉出了火候?
明天去公司,得把這次的“翻車現場”做成PPT,標題就叫《從擺盤到煙火:一次試吃活動引發的靈魂拷問》。下次再搞試吃,咱就扛著蒸籠去“鬧場子”,讓香味飄滿整條街——畢竟,美食的終極浪漫,從來不是精致的盤子,而是有人愿意為一口熱乎的味道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