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 你對今天學的記得什么?
哈佛教授:如何化解前途焦慮
第一條智慧是,不必去追尋所謂“真實的自我”。孔子認為,“真實的自我”壓根就不存在,因為人是不斷變化的,是通過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地互動、碰撞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所以,應該突破本我、脫離本我,就像變了個人一樣去做出積極改變。舉一個例子,你覺得老媽嘮叨個不停,你“真實的自我”就想去頂嘴,但你還是告訴自己,堅持原來那一套沒有什么好處、其實有必要聽聽老媽的意見,這樣,你就是努力去把雙方積極的那一面激發出來。所以,“不那么忠于本我”,可以幫助我們成長。
第二條智慧是,不必去制定什么人生規劃,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人生軌跡。這要說到孟子的理念,大千世界本來就沒有定數,不要把人生看成是一系列的決定,而應該看成一系列的突破。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一名立志做外交官的大學生,他努力學外語、主修了國際關系,還去國外交換學習,就奔著外交官的職業目標去了;但是沒有想到在國外染病住院了,這一住院反而讓他對醫生的工作產生了興趣,說不定從此就走上醫療事業的道路。你說他當初是為了當醫生才出國的嗎?并不是。這一切只是一段經歷引發了下一段經歷,開啟了一扇計劃外的大門,他就是在爭取原來目標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是誰、自己要去哪里。
第三條智慧是,應該先自我修煉,再去突破自我、跨界發展。很多人推崇自發、自愿地去做事情,覺得那樣就能讓生命更開闊;但道家的莊子認為,“自發自愿”不等于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應該是 “修煉后的自發”,通過刻苦修煉來讓生命擁有無限可能,這種修煉包括練習一種專門的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世界的不同內容。比如很多科學家,在科學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時藝術、文學水平也很高;喬布斯能設計出蘋果的字體,也是受了他大學時的書法課啟發。這些人能夠取得跨界成就,不是因為他們跳出去做了很多跟自己主業沒有關聯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在那些事情上的刻苦修煉,給了他們豐富的經歷和視角,讓他們能夠跳出原先的軌跡,看到各個領域之間的關聯和機遇。
最后一條智慧是,不要被自己天生的強項和弱點限制住。很多人發現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賦、在哪些方面沒有天賦之后,就大力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冷落那些不擅長的領域。但儒家思想家荀子認為,我們不應該對自我抱著這樣“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而應該像做一個項目那樣,通過千錘百煉,塑造一個和原以為的自我完全不同、更好的自我。天賦也好,弱點也好,沒有什么是你只能無條件接受的,不然它們只會成為你發展的絆腳石。
總而言之,要化解對于前途的焦慮,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邁克爾·普鳴給你總結的建議就是:不必追求所謂的“自我”,也不必致力于規劃人生,自我本來就是在發展的,人生也只是由一系列機遇組成的;所以,要通過自我修煉,去大膽地去爭取人生的所有可能。
Reflective 一句話形容今天的情緒(今天的高峰,低峰)
低落,今天路上特別堵車,業務也順,今天不知道怎么了。
Interpretive 今天你學到了啥?重要的領悟是什么?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生活仍然需要繼續,都需要一個一個的去解決。
當我勇敢面對的時候,好像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積極的去解決,而不是去逃避。
越早解決問題,越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相反,解決的越慢,可能會越糟。
Decisional 一句話形容今天的工作,明天要繼續哪些工作
今天忙忙碌碌了一天,似乎都在堵車,辦什么事情都不說很順
明天,閆東鋒弄機器,去找小白,去小尹那,聯系王軍。
2017年我的主題:成長 ? 積累 ? 踐行 ? ? 減法 ? 習慣
5月份工作:聚集 ? 猛干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