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2017年5月參加了蔡叔的螞蟻私塾。私塾各種玩法,這次碰出來個命題作業。作為四班長的自己,必須要給班里的小伙伴們帶個頭呀!而且,輸出的樂趣就在輸出本身的過程之中呀~~
回歸到本周作業:
作業: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其隱性動機,每一個行為都是其現有認知能力下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從隨處可見的懲罰,獎勵,到存在爭議的歧視,慈善,都是如此?!?/p>
行為、動機、利益,是我自己在思考的三個point。
"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其隱性動機",用冰山模型可以模擬行為和動機的關系,水上面的是能看見的行為,水下面的是看不見的動機。但冰山去哪,是水面下的在帶動著上面的走,而不是反過來。
"每一個行為都是其現有認知能力下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把這句當成是前面一句的解釋,更好理解些。套用一下《好好學習》這本書中介紹的一個臨界知識:“黃金思維圈”,最外圈就是要問為什么。隱性動機影響了行為,為什么呢?怎么影響的呢?中間的鏈條就是,有了動機后,是出于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才做出的這樣行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時時思考這個古句,在實例里去驗證去反思,相當有利于認知層級的提升。
《隱性動機》在序言中說:
我們的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自我利益是人類行為的最根本動機之一——我們認為很多時候沒有必要上升到“自私”的程度,稱為“自我利益”也許更合適和準確一些。
把古句中的“利”改為“自我利益”,而為名利之利,會對這句有更深刻的認知。
出于自我利益的動機,不論在經濟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還是教育領域,只要考慮的要素能與對方自我利益相連,就應不會太差。
日本的蔦屋書店,以“增加顧客價值”為中心,時時在研究怎么能讓顧客的利益最大化,顛覆了人們對書店的認識。當場景轉移到武雄圖書館,又顛覆了傳統圖書館的設置,成為年訪問量突破百萬人的城市中心聚焦地。
切換到私塾四班的微信群。加入私塾+加入班級群,是大家統一的外面行為表現,但是隱藏每一個人背后的動機,卻可能是千差萬異。那可能針對這么多千差萬異的動機來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方案嗎?沒可能!但是,從“自我利益”的角度來理解本質,就能看到一條主線,那就是進來班里的班友,都是希望認知突圍的,都是渴望自我提升的。如此,戰略上就明確了,就如在大海中的船已經有了想要去的方向。至于戰術層面,就需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采用李小龍的截拳道打法,拳無定勢,但見招拆招。
《隱性動機》雖然是一本非常集中在經濟學領域的書,但是卻也不妨礙利用隱性動機的概念,來多反思自己。我當前的行為,有什么隱性動機?我也是在“皆為利來、皆為利往”,那么,什么是那個在驅動我行為的具體的“自我利益”?
更透徹的認知自己,也就是更通透的認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