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在這篇文章前,我首先敘述了一個正確的“概念”對個人成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后再介紹了“復利效應”的概念,接下來再談到了應該如何建立“復利效應”的勢能。
在這篇文章里,我將介紹如何構建屬于自己的精進體系,從而成為一個更具競爭力的人。
為什么要有“知識體系”?
許多文章、培訓中都談到“知識管理”這個名詞,其實說到底,所謂的“知識管理”實際上就是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那么為什么要有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呢?
先來舉一個例子,筆者是從事稅務行業的,然后有一些朋友會問到,他們的工資薪金的稅款是怎么扣繳的,我跟他們說明白了,然后他們會說:“哦,原來這樣,我又學習了一塊新的知識了。”
那么問題來了,僅僅懂得這一小點的東西能否構成知識,答案當然可以。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僅僅憑借這些已經割裂成一塊塊的碎片知識的用處則顯得極為有限,更遑論讓自己變得更專業,更有競爭力了。
相信不少朋友都會面臨這樣的困擾,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已經很難像學生時那樣可以擠出一整塊的時間來學習,因此他們過分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微信、今日頭條等各類自媒體工具上。這些新媒體很多提供一些看似干貨一般的文章,看起來讓人有收獲感,于是他們甚至把這些新媒體上文章當成了學習的關鍵來源。
但是這類文章的知識往往是斷裂開來的,碎片化的。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專業的人,一定要警惕這類知識陷阱。不久前,上海電視大學的鮑鵬山教授就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他當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哪個時代的太監可以娶媳婦,這個算是知識嗎?
鮑鵬山教授自己回答說,如果你研究宦官,把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弄明白,再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知識。因為你可以把它納入一個大的體系里,每個知識點之間又形成了勾結,它就能被固化下來為你所用。
他還說到了單個碎片知識可能是有害的,因為你知道這個知識,你會跟別人吹牛,覺得自己很厲害,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正反饋,其實你正用這些知識把一個體系知識切成了碎片。
所以說,要想成為一個更厲害、更專業的人,一定要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精進體系,并且要警惕自己掉入上面所說到的“碎片化”的知識陷阱中。
如何構建這個體系?
上面說完了“為什么”,接下來要說的是“怎么做”了。
不過在說“怎么做”之前,我先來再介紹一個概念,它叫做“元認知能力”。
這個詞語聽上去有點“玄”,實際上,早在我們小時候考試的時候就已經使用過了。在高中的時候,你每做完一道題目,老師都會提醒你和題冊背后的標準答案作對比,理解標準答案的表述過程,整理自己的思路,分清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標準答案之間的差異,其實這個理解解題思路的過程就是“元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了。
我理解的所謂的“元認知能力”,就是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到自己的思考更趨于合理、理性的一種能力。實際上就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思考的能力。
同理,心理學中談到的“情緒控制”,首先有一個條件,情緒發生的時候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過于極端,這實際上就是運用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來觀察自身的情緒變化來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
這種“元認知能力”可以通過冥想、靜坐、寫作等方式進行訓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相關的文章讀一讀,這里推薦一本名為《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的小書。
介紹“元認知能力”是因為我們生活工作中往往有太多的事情纏繞,實際上這些事情的處理本身并不占據我們多少時間,但是伴隨著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壓力、憂慮等情緒變化則是充分地綁架了我們的大腦。
是否發現,多少人每天忙于應付各類的工作生活問題,卻從沒有花上一點時間來思考自身、思考未來,更是沒想過花時間來想一下怎么構建自己提高競爭力的精進體系。所以,“元認知能力”的使用其實很重要,它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主動調整思考的角度。
現在言歸正傳,應該如何搭建自己的精進體系呢?
首先要抽個時間,運用上面所說的“元認知能力”思考一下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或技能是什么,這里所說的擅長的領域或技能必須是超越75%的人,也就是說要達到前25%的水平。
第二是要進而思考構建起這個競爭領域的所需要的知識點,然后逐項突破,反復練習,不斷反饋,從而獲得進步。比如要成為一個專業的稅務師,所需要的知識就包括稅收法律、稅法、財務會計以及實務操作等各個方面,想要不斷精進,就必須對這幾個方面的知識進行有計劃地刻意練習。
第三是建立起知識結構圖。知識沒有聯系知識一盤“散沙”,知識結構決定一個人的專業程度,也是“學以致用”、形成復利效應的關鍵所在,因此,一定要在腦海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圖。這里順面再介紹一下幾種知識結構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