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文/施若妍
/ 01 /
在導演陳銘章從業的二十幾年里,他的作品高達30多部,觀眾最有共鳴的是《遇見王瀝川》,導演本人也最偏愛它這個寵兒。
最初看這部劇,是我在實習回來的某天,看到這部劇在“國劇盛典”里獲獎了,所以就拿這部劇來打發閑暇時光。
這部劇我看了三遍,看第一遍時,我主要關注劇情發展,我的心情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跌宕起伏。
看第二遍主要看有些細節,因為我在看第一遍感覺很疑惑,所以更注重劇情細節。
而看第三遍,是我太喜歡謝小秋這個人物形象,有人曾評價謝小秋這個角色時說:“謝小秋的生活,讓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除了我們沒有那么溫暖的王瀝川”。
這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部劇,看完的那一刻,我極其想為這部劇寫劇評。但我又很像謝小秋這個人物的出演者,也就是焦俊艷說的那樣。
我也“特別怕自己喜歡的東西毀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我寫不好,至少自己都看不下去時,那我寧愿由能把它寫好的人,來完成它。”
這就是我看完《遇見王瀝川》這么久,卻遲遲未成文的原因。
/ 02 /
在這里我暫不評論演技等技術層面的東西,文章的深度,的確還停留我看第一遍時的那樣淺,主要聚集在謝小秋的人物個性和情感上。
謝小秋,出生在云南小縣城的一個普通家庭,母親生弟弟時難產去世,僅剩下父親把她們姐弟兩人拉扯大。
父親是鎮上的人名教師,曾教導她:“人窮志不短”,所以,她身擔家庭重任仍傘去大城市求學。這是她生活的起點。
高中時她是一心撲向學習的學霸,對窗外的事兩耳不聞。
進入大學時,為了減輕家里經濟負擔,兼職和學習是她生活的主要旋律。
她和王瀝川相遇的背景也很普通。
她作為一個在讀女大學生,在師姐的介紹下去咖啡館工作,而王瀝川是那家咖啡館的常客。
她和王瀝川的相識相熟的氣氛比較輕快,但卻不同一般劇情就為了搞笑以為博得關注。
我想這種輕快的氣氛,實際是為了緩解后面的虐心劇情。艾瑪,我想起了高中時,英語老師說起莫言的作品《紅高粱》,曾說起的那句話:“經典作品一般都是以悲劇結束的。”
/ 03 /
在她因為忙于兼而職耽誤學習,拿獎學金無望時,親戚打電話向她要她們家曾經欠下的債;弟弟給她抱怨,父親不讓自己填省外大學。
她知道父親的主要顧慮,他再也承擔不起弟弟去大城市求學的經濟開支。
所以她給弟弟說:“你不用擔心,經濟的事情姐來想辦法。姐姐在大上海,只要有雙手,就遍地是銀子。”
哪怕她掛了這些電話后,依然因獎學金無望而感到惆悵。
在這種“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還遇打頭風”的情況下,她沒有為此沉淪,而是努力地把學習往上趕,不停地兼職,給要債的親戚不斷說好話,安慰弟弟錢的事兒由她來負擔。
這是我認為在眾多細節里,最能體現她對生活態度的樂觀積極的一幕,在家庭負擔很重的情況下,她并沒有沒被壓垮。
說她不像有些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對大城市表現出汲汲未涉的模樣,能突出的謝小秋這一特點的場景特別多。
當上司蕭觀帶她參加畫廊的開業典禮時,盡管她從來沒有接觸過繪畫,她也能對展示的作品評論得頭頭是道,哪怕謊報她的舅舅是畫家,她也能把場面強撐。
蕭觀指出她誤讀單詞時,她不像很多未出象牙塔的孩子那樣,驚慌失措積地唯唯諾諾,而是淡定地問了緣由并且積極改過來。
當王霽川故意為難她時,她能用合理的手段反擊,哪怕這個人和上司蕭觀是朋友,哪怕還有業務上的往來。
這是我認為,即使她在小地方成長,也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大場面,但是她的眼光和格局并未因此而局限。
/ 04 /
而整部劇中,她鮮明的個性則很多。
情感朦朧時她能勇敢地追求,確定感情后盡到相應的責任,付出自己能付的感情。
戀人離去時倔強的等待,逐漸成熟后對感情的堅守。
家庭遭遇變故時感到疲憊,與再次相遇時對待感情的堅決,戀人病危、生命告急時對待感情的決絕……
這些都是她比較鮮明的性格,也是觀眾很容易自行情感帶入的地方。
在咖啡館面對同學葉靜文的挑釁時,她并不知道王瀝川是知名的華裔建筑師,是上市公司的老板,曾獲過無數大獎,身邊愛慕者無數。
她貿然地向王瀝川發出看定影的邀請,對王瀝川來說,無疑是向他傳遞,對他有“好感”的信號。
這是葉靜文那樣,各方面條件都優越的人,也做不來的事情。
在劇中,很多人看出來,王瀝川的步伐略顯生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左腿曾因發生車禍而高位截肢。
現在小秋看到的左腿,不過是用假肢來維持著看似完美的形象。
不過王瀝川對眼前的這個女孩子倒是也真誠,他讓謝小秋漸漸知道,就連自己都暗暗感到遺憾,那看似完美的“左腿”。
但她是謝小秋呀!
在知道王瀝川鮮有人知的情況,目睹王瀝川僅靠右腿來維持平衡的的畫風,她沒有被這種奇怪的場面所嚇到。
她關心他那時有多疼,她選擇勇敢地去愛對方。
哪怕在被思想僵化的父親知曉后,嚴重反對這段感情。哪怕父親曾在電話里罵王瀝川:“你究竟想對我的女兒怎樣?”哪怕父親對她人格的侮辱,罵她不知羞恥,出賣賣身體只為傍大款。
她明白父親的苦心,也理解父親的無奈,但是她并沒有放棄。
這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子,還處于那個環境,需要很大的勇氣!
王瀝川備好戒指,想給謝小秋的父親一個交代。更想給這個女孩子帶來幸福,所以他千里迢迢地來找她。這算是整部劇歡快氣氛的最高點。
而接下來的反轉當然是天公不作美,王瀝川未能讓這個女孩,成為他的新娘,而是突然離開。
在沒有王瀝川的時光里,她選擇倔強地等待。她給王瀝川寫了一封又一封郵件,寫到1500封,哪怕王瀝川一封都沒回!
她對王瀝川說:“離恨更像春草,更行更遠更生。”
她在王瀝川給她的回憶里,一頭扎進學業。沒有他的日子,一切更風平浪靜。完成學業,就業工作。
直到郵件的數量達到1500封,她風平浪靜的時光就此被打破。父親重病住院,離她們姐弟二人而去,她身心疲憊,悲痛欲絕。
剛開始時,我很不明白,謝小秋父親過世時,她為什么不像弟弟那樣,哭得傷心悲痛?直到我仔細看謝小冬哭完后,和她的那段對話。
謝小冬問:“姐,你說我們是不是成孤兒了?”
謝小秋回答:“你還有姐,你怎么是孤兒?”
我想,這是由于多年的習慣使然,她不能像弟弟那樣悲痛地嚎啕大哭,她是弟弟的精神支柱。他需要給弟弟家還在的感覺,所以她選擇隱忍的哭,實則比弟弟還傷心。
哪怕經歷過家庭的重大變故,哪怕她疲憊不堪,哪怕她一個人經歷風霜雨雪,她永遠不失去的是,等待王瀝川的決心。
王瀝川得知她父親過世時,對她再也放心不下。他冒著生命的程序隨時不能繼續加載,冒著透露公司機密的風險,只為來看她是否還安好。
/ 05 /
他們再次相見了!再次相遇的他們,沒有過往的熱情相擁,有的只是王瀝川盡顯陌生和刻意的疏遠,和謝小秋卻在感情里步步向王瀝川靠近的尷尬場面。
其實他多次生命告急,她并不知情。
他要她 move on ,她從不妥協。
哪怕王瀝川的前女友珍妮特,為了他身體的健康,特地來為他的生活保駕護航。又哪怕她知道,珍妮特還愛著王瀝川,她多了一個強勁的情敵。
這些都也不能阻止,她想繼續這段感情的渴望,更別談放棄。
在她一步步得知王瀝川的病情,但唯獨不知道,他的病情嚴重到,隨時可能沒有呼吸的情況。
她希望陪王瀝川一起面對,而這是王瀝川極其不愿的場面。
他怕生命不允許他陪她太久,他怕耽誤了眼前這個女孩的幸福。否則,上一次他怎么能忍心丟下她?怎么會突然離開?
或許相互深愛的人就是這樣:她有困難時,他會暗暗出手幫忙;她開心時,他就遠遠的觀望;她再靠近時,他就遠離她;她遠離時,她就不快樂;然后他又繼續幫忙,讓她開心……
她對王瀝川說:“樹木結疤的地方,也是樹木最堅硬的地方,所以我,不會這么輕易地被你摧毀。”我認為這段臺詞,是整部劇里面,最能體現她對感情堅決和堅守。
而她決絕的開始,我認為是從她得知,王瀝川已在中國為自己買好墓地,以及知道王瀝川都為自己想好墓志銘那時,她才知道,他已經命懸一線多次。
她清楚自己必須 move on ,哪怕她做不到,但是她愿為自己所愛的人能繼續活下去。所以她愿意把手放開!
王瀝川的墓志銘是讓很多觀眾淚奔的一段話,這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愛情在生死面前的無能為力。
他墓志銘上說:“這里睡著王瀝川,生在瑞士,學在美國,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所以死在了中國。”
我記得我看導演陳銘章的微博評論時,很多觀眾都在看這段臺詞時,哭得稀里嘩啦。我想,大多數觀眾哭的原因,更多是由于謝小秋的情感帶入,跟隨她悲痛而悲痛吧!
而她最有儀式感地正式放開手,我認為是她在王瀝川的病床前的那段祈求。她說:“只要你好一點,我馬上就翻篇,我再也不給你打電話了,再也不纏著你。”
所以這才鋪墊了后面富有爭議的結局。
/ 06 /
該劇最后的一幕是:謝小秋走到她和王瀝川曾到過的湖前,將她和王瀝川互定的戒指,拋向湖面中央。而王瀝川送給她的那本建筑英漢字典,在風中隨風翻篇,停下的那一頁,寫著 moving on 。
關于這部劇,觀眾對結局的討論,其實也反應了他們自身的性格。
謝小秋曾經寫過的《瀝川往事》,她在里面把瀝川寫死了。在劇的結尾,有一幕是:謝小秋收到了蘇黎世寄來的郵件,而里面的U盤存放了王瀝川改編的《瀝川往事》。
而這部劇也將王瀝川改掉的那部分劇情拍攝下來。觀眾最喜歡,瀝川和謝小秋再相遇,深情相望那一瞬間的畫面。
第一部分觀眾的觀點是,她們更愿意相信,這就是結局:瀝川還活著。王瀝川痊愈后找到小秋,而那個孩子,是他們倆的結晶。但是,看過的觀眾知道,結局明顯不是這樣。
第二部分觀眾的觀點是:從現實來看,王瀝川進行了多年的骨髓配型,都沒有找到合適的。
在命懸一線的那刻,又怎么能找到合適的骨髓配型,只能當作有奇跡發生。可是,現實里哪有那么多奇跡?王瀝川必死無疑。
第三部分人的觀點,同時是這部劇想傳遞的價值觀念。
在謝小秋將從蘇黎世寄來的戒指,掉落在地上的那一刻,暗示王瀝川已經永遠離世遠去。
謝小秋將戒指拋向湖中央,暗示謝小秋真正的決定翻篇。在謝小秋離開,字典翻到顯示 moving on 的那頁停下,表明謝小秋對這段感情也真正地開始 move on。
這種結局也是我最希望和贊同的結局:謝小秋將戒指扔向湖中央,字典在風中的翻篇兒停留在 moving on,這恰好暗示了她遵守,在王瀝川病床前的諾言。
這段感情對謝小秋來說,用刻骨銘心來形容已經不夠了,對王瀝川來說,同樣也是!
這種愛的深度可謂達到靈魂級,要謝小秋在余生,往心里再容下另一個人,恐怕沒有那么容易了!
我更愿意相信王瀝川還活著,這至少讓謝小秋往后的生活可能會快樂點。當然,即使王瀝川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也相信,他能為了她愛的人,好好地活下去。
現實本來就殘酷,所有的美好,都來源于想象。我只是主觀的希望,余生她不要讓她再有那么多的痛和苦。
我們都是普通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加載完幸福的程序。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我們都應該像王瀝川希望的那樣,快速地翻篇,繼續自己的人生,正如愛你的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