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榜樣來傳遞我們的人生價值觀。
在孩子們十二歲開始反叛之前,他們跟父母一定是有樣學樣的。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里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也很難在一個世俗的家庭里發現一個高雅和清純的孩子。
01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我們往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但事實,這是不可比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一棵獨立的樹,全世界每棵樹長成一樣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光輝就沒有了。
之前讀到過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父母的情緒如果陰晴不定,或者定的規矩反復無常,或者隨著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父母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樣去迎合父母的脾氣。
如果父母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平心靜氣地、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話,
那么孩子就一定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就知道什么規矩是該守的,什么東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這樣,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就會養成一種特別好的心靈習慣。
再說到規矩,我們好像總在說孩子不守規矩這件事,其實一個規矩只要放在那兒不變的話,孩子們一般都會一直遵循下去的。
02
愛閱讀的孩子,永遠不會寂寞。
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便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俞敏洪在很多講座上都問過同樣的四個問題:
“第一,請問多少家里是有書架的?”
“第二,書架上面放滿五百本書的有多少?”
“第三,多少家長有睡覺前看半小時到一小時書的習慣?”
“第四,在你讀書的時候,你的孩子也在邊上跟你一起看書嗎?”
可悲的是,只有兩個人舉手。
其實,這非常重要,我們想讓孩子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有比較寬闊的胸懷,遇到問題可以思考,一個前提就是他從小到大都喜歡讀書。
做過很多家庭調查,喜歡讀書的孩子,將來克服挫折的能力會強很多,他會把從書中讀到的故事變成自己內在的思想。
很多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八歲前,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但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特別豐富,開發這些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個前提之下,讀故事就顯得特別重要。
還有很多人說,看書和看電影也是差不多的作用,那么今天我們就具體看一下,他們有什么區別呢?
聽故事、看童話書,會產生一種轉化的能力,所有的文字和語言都是抽象的,孩子必須在腦子里轉化成形象。反復研究的結果表明,喜歡聽故事、讀故事的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會比只看動畫片的孩子豐富很多。
我想告訴家長,聽故事、讀故事的過程其實完成了兩個教育任務,一是讓孩子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二是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這些能力對他的一生來說都非常重要。
父母種下的種子總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的,孩子在什么樣的氛圍當中長大,他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在孩子還沒有反叛精神之前,你就應該把一些優秀的品質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03
叛逆期之前
孩子對父母一定是有樣學樣
家庭教育的第二個要素便是家長要為孩子付出時間。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發大水了,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電腦和小狗等九樣人或物放在船上,船承載不起了,要扔掉很多人和東西,只留三樣。
調查結果是:媽媽百分之百被留了下來,再接下來有爺爺、奶奶,還有電腦和狗,唯獨爸爸最少,只有約20%的孩子選了爸爸。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是父母兩個人帶來的結果,靠母親一個人是完不成這件事情的。
但現在媽媽的角色更加重要,原因很簡單,父親必須更多地在外打拼。然而父親也有父親的作用。
孩子身上很多正直、勇敢、堅強、獨立的品質都是父親能夠帶來的。
當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榜樣來傳遞我們的人生價值觀。
在孩子們十二歲開始反叛之前,他們跟父母一定是有樣學樣的。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里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也很難在一個世俗的家庭里發現一個高雅和清純的孩子。
04
把有質量的時間留給孩子
再有,我們與孩子在一起,要花有質量的時間。
有質量的時間是什么概念?
要把時間花在對他們進行心情教育和性情教育上,心情教育是給他們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而性情教育是讓他們有寬闊的胸懷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其中包括:真誠高尚的人格,開朗豁達的個性,勤奮向上的態度,獨立勇敢的精神,敢于吃苦的習慣,不怕失敗的心理,善于交流的能力,寬容大度的處世,終身依賴的技能。一個孩子如果能把以上東西處理好的話,即使在班里是最后一名,我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沒出息。
可是,現在很多孩子有的只是最后一條,即終身依賴的技能。
我們從小學學到大學畢業,不就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嗎?但是找到好工作并不是完整人生的全部,前面幾條都要完成,才是一個完善的人。
05
既要培養情商,也要培養逆商
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被人信任、善于分享、樂于助人的人。
孩子要大氣、大方,該勇敢的時候勇敢,該承擔的時候承擔,該開朗的時候開朗,該收斂的時候收斂。對孩子提這些要求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上有善于分享、樂于助人的品質,是因為父母都是特別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而如今的孩子都比較孤單,家長該怎么培養孩子的情商呢?也很簡單,從你孩子的班上找幾個你認為能合得來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周末的時候,邀他們參加你的家庭宴,幾次之后,孩子們就會成為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
小朋友們在一起是平等的,在玩和交流的過程中,情商就可以培養出來了。
逆商不是說把孩子罵一頓就能得來的,讓孩子處在不斷受挫折的狀態中,不可能讓他們產生堅毅的個性。有的父母想的是,打罵得越多孩子越皮實。
好多人還能舉出例子,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罵出來的。其實,環境不一樣了,影響也就不一樣了。
任何教育的事情,語言也好,行動也好,都有一個準則:不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定規矩有時候也是一樣,規矩的嚴厲性和規矩的合理性都是必須的,光嚴厲不合理對孩子是有傷害的,光合理不嚴厲對孩子沒有用。
我兒子3歲時用餐巾紙擦完鼻子往地上扔,我讓他撿起來,他還故意再扔一張。
我也沒打他,冬天給他棉襖一披關到門外去,孩子在門外害怕,過了五分鐘敲門了……
從此后他再也不往地上扔任何東西了,這種嚴厲對他沒造成傷害。
這里還有一個核心點特別重要,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做事情的后果。
比如孩子剛剛開始學走路時總會磕著桌子椅子,老人們習慣打桌子和椅子,嘴里嚷嚷著該死的怎么碰我的小寶寶。這是不對的,如果從小就告訴孩子問題出在別人身上、把責任推到別的地方,這種習慣性地推卸責任會讓孩子變得不愿承擔責任……誠信、誠實、負責、友好、善良……
把握這些東西以后,其他東西都是生出來的樹葉,樹根在,樹枝在,成績怎么樣、上什么大學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孩子的成長至少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正確努力,中國有50%的家長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在把孩子毀掉,對孩子提出不正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