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蘇東坡、蘇仙。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父親和弟弟
父親蘇洵是三字經中“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原來這位大家并非從小好學呀~,歷史記載這位文人雖然起步晚但是非常刻苦!
弟弟蘇轍和蘇軾關系非常好,與哥哥是歷史上難見的“親情骨肉”。
仕途
父子三人是一起進京趕考的,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當時北宋的大文豪,文學領袖級人物),因為當時作弊的非常多,歐陽詢就主張考試的時候寫心中所想,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機遇。當時歐陽修在看試卷的時候拍岸叫好,但是當時試卷是糊名的,歐陽詢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給了第二。但是他對蘇軾是真的很喜歡,大加稱贊,蘇軾一下子名聲大噪,每出新作即刻就會傳遍京城。
蘇軾去陜西任職的時候年輕氣盛和當時的太守不和,過節時太守請他喝酒,他不去,太守給了他一張罰單“八斤銅”,蘇軾很氣奮。不久,太守建了一座亭子,請蘇軾寫一篇文章,蘇軾就在文章里面“報復”了一下,他說,這個地方以前處處亭臺樓閣,如今都去哪兒了。沒想到太守看到之后沒有生氣,命人將原文一字不落的刻上去。多年后,蘇軾在給太守的墓志銘中表達了自己年少不知事的歉意。
蘇軾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政治災難就是“烏臺詩案”,因為他是詩人筆端下難免會帶些個人色彩,再加上當時新政變法,那些新黨抓他小辮子,誣陷他,皇帝就把他投進了監獄。當時也是因為他的才情,有許多人為他求情,皇帝也就順著下了臺階,將他貶到黃州。
在監獄中時,蘇軾以為自己會死,就藏了一枚毒藥,他和兒子約定,如果兒子給自己送魚那就是自己要死了,中途因為兒子要去籌錢,故將送飯一事托付給親戚,親戚為了改善伙食就給蘇軾送了一條魚,蘇軾傷心不已,好在后來活著出來了。
在被貶黃州的時候,一開始蘇軾無處落腳,就住在寺廟里的一間小房子住下來。當時,他把每個月的錢分成三十份掛在高處,每天只有150錢,量入為出,日子過得緊巴巴。他有一個好友在他被貶之后也跟隨他來到了黃州,他跑去和官家說蘇軾的情況很緊,官家便給了蘇軾50畝荒地免費種植。因為這片地是城東的一片坡地,所以他效仿白居易為其起名叫東坡,自稱東坡居士。
蘇東坡剛到黃州那會兒郁郁寡歡,也因此參悟佛教和道教,并有所啟發,苦悶也減了不少。
當東坡居士開始重地以后,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心幫助,他也時常混跡與農民之中,他努力營造輕松的氛圍,就說“我們來講講故事吧?”可是農民沒有什么故事說,“胡亂編造也可以”,也編不出來,“講講鬼故事也行”,沒有鬼故事,“那好吧,我來講故事”……由此可見他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蘇東坡發明了一味美食“東坡餅”。有一天晚上,他和寺廟里的方丈一起討論佛法,餓了,方丈讓小和尚去看看有沒有什么好吃的,這個時候只有一碗面條,小和尚去廚房用油煎,結果睡著了,蘇東坡忍不住去廚房看看,結果發現這個東西還挺好吃的,于是他告訴一家店的老板給他做這個好吃的,因為這個方法是蘇東坡告訴世人的,所以這個美食便叫做“東坡餅”。
當時有條禁令是晚上十二點以后不得入城,禁止宰殺耕牛。蘇東坡卻屢屢犯錯。晚上他和好友在東坡喝酒論詩,喝的是酩酊大醉,有一好友家中耕牛生病了,便回去載了,大家一起烤牛肉吃,晚上回城的時候,他是翻墻回去的,翻墻!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也是在黃州這個地方蘇東坡改變了自己的心態,從《定風波》可見一斑: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瀟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