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身邊的英語學習者,我發現:英語發音(語音語調)比較好的人,口語一般都不差。
最近了解到一個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覺得好像能證明我的這個看似歪門左道的“理論”。著名語言學家Zoltán D?rnyei提出“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語言自信)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起著最重要的作用。語言自信,指的是一個人對于完成語言相關任務能力的自信。自信的語言學習者更有可能會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并尋找課堂以外的二語交流機會。輸入和交流得到了增加,而這兩者是語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語言學習是個復雜的研究領域,因為每個學習者都是不一樣的,各自會受到年齡、性別、教育經歷、性格、語言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即便是最有影響力的二語習得理論,也無不會受到各種質疑和反對。但“語言自信”對于二語習得結果的重要影響是被廣泛認同的。
然而,到底如何增加“語言自信”,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我個人覺得,改善發音是增強語言自信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很多英語老師反對“英語發音很重要”的論斷,經常舉例說“印度人口音那么難聽,比中國人發音差多了,但英語交流能力不還是比中國人強很多?可見發音好并沒有什么卵用!”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關鍵的事實:英語是印度的“附屬官方語言”。BBC在2012年的一篇名為《印度會選哪個——英語還是印度式英語?》的報導中說到,在印度獨立半個世紀后,英語仍然是印度的高等教育、國家媒體、高等法院、政府機構、企業的通用語言。因此多數印度人有著遠遠多于中國人的英語輸入(聽、讀)和輸出(說、寫)機會,語言學習環境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人反對“英語發音很重要”的主要理由是“用英語表達出意思才是最重要的,發音好不好聽沒關系”。英語是交流工具,意義的傳達當然比發音本身更重要,這一點是無需爭議的。但這并不就意味著發音的好壞不重要。對于絕大多數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輸出英語的機會主要靠自己尋找甚至創造,比如參加英語角、toastmasters club等。英語發音不好的人,普遍羞于開口,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練習英語的機會。我認識的一些英語專業學生,由于對自己的發音不自信,很少朗讀英語,殊不知這是個惡性循環,越不讀出聲越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的錯誤。而英語發音相對好的人,從一開始便更自信地將英語讀出聲,并且像前文的“語言自信”理論所說的,會更多地用英語交流(我認識的英語達人們,大多甚至會用英語自言自語,我猜想這個習慣的必要前提是不討厭自己的發音吧)。練習的機會越多,水平漸漸越高,于是更加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練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此時回想下我認識的英語口語優秀的幾個人,竟沒有一個發音不標準的!
當然,英語發音對于英語整體水平的影響,還體現在聽力方面。不過暫不多說。英語發音好并不是口語好的必要條件,但至少是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