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傳統的中元節,老百姓說的鬼節,我們一大早收拾好回家的東西 趕回老家幫忙。今天是公婆最忙碌的日子,他們忙碌著祭奠祖先,殺雞炸魚,炸菜,炸肉丸,包水餃,蒸饅頭……。早早擺上這些菜,把逝去親人的牌位貢在家堂桌上,放鞭“迎家堂”,就是迎接逝去的親人回家過節。
放鞭后,在臺階上放上一根木棍,目的是為了防止別家的祖先靈魂走錯門。把炒好菜,備好的雞鴨魚肉貢到逝去親人的牌位前。倒茶敬酒安放吃飯的碗筷,公婆虔誠地做著一系列的恭請儀式。
一切安頓好后,公婆帶領家族的小輩們給先祖們磕頭迎接,心中默念禱告親人:吃好喝好,在那邊保佑后人平安健康,添丁發財。
這一天當地傳統風俗,嫁出去的閨女是不能回娘家的,傳說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先人們(逝去的人)看到不高興,嫁出去的閨女應該待在婆家孝敬伺候婆家的祖先和親人,畢竟嫁到婆家就是婆家人了,在婆家持家孝順,娘家人臉上也有光,所以七月十五這天不回家的女兒就是讓娘家添彩的事,回娘家的女兒是給娘家添晦氣,全家人會不高興。
孝順的女兒也會在七月十五到來之前,早早備好孝順娘家的禮物,給娘家送十五。也表示不會辜負娘家養育之恩,給故人捎去孝敬之情。
臨近中午小輩們要挨家挨戶磕頭禮拜,祝福外姓外戶人家健康長壽 ,平平安安。外姓人家也會還禮 ,派出有頭有臉的小輩們再還禮叩拜。家堂桌前,老人們與小輩們家長里短,問寒問暖。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在外打工,工作的人們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日子。
下午村莊的街頭巷尾 ,大人孩子都走出家門磕頭跪拜,恭送先祖們吃飽喝好離去。鞭炮聲聲,熱鬧聲聲,祝福聲聲;老幼皆喜笑顏開? 。
這一整天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不準說喪氣言語,有些有摩擦或者矛盾的妯娌,兄弟和鄰居,今天因為這個節日也會主動放棄恩怨快樂和解。晚上他們圍坐一桌共享祭祀的貢品?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談笑風生。老人們會讓孩子多吃貢品 ,他們說先人用過的飯菜后人吃了驅邪氣,孩子吃了最好。
中元節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個以祭祀先人為主題,來弘揚孝道仁愛的節日。即使陰陽相隔,也隔不開哀思之情。也是了卻后人牽掛和思念之情,讓后人好好珍惜當下,孝敬善待老人,是中元節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