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國成功對外發出第一封電郵,那時我還沒上小學。
1994年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接入,那時在上小學,離第一次聽說電腦這個東西還有4年。
1998年高一時聽說了“比爾蓋茨”,并且知道他是搞軟件的,這讓我知道電腦這個東西好,以后也要從事軟件這一行。高考填志愿時并不知道電子專業和計算機專業到底有什么區別,就填了電子專業,大概以后也可以搞軟件吧。后來事實證明這兩個東西不是一回事,其實干好這兩個行業中的任何一個,都會有好的未來。填高考志愿時有個插曲,有一個專業叫“電子商務”,當時討論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專業太超前,就像“生物技術”一樣,很高大上,但不好就業。其實那時馬云已經開始搞電子商務了,只不過馬云不知道他在搞電子商務。
2001年高中畢業暑假,在叔叔家第一次長時間使用了電腦,可惜那時電腦沒有聯網,只是在學習五筆字型,練打字。
2001年上大學之后,校外網吧已經很普及,學校也有機房。本來這是很好的機會接觸互聯網,但是沒有去深入研究。大一大二時有極大的興趣去研究IT方面的東西,班級第一個考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C語言,翻看了很多計算機雜志,自己訂閱了電腦報,做了電子學會的會長,甚至拿獎學金報名上了CCNA的課程,本來想讀北大青鳥的培訓,可是學費太貴,沒有上成。那時候超級迷茫,不知道應該學什么,腦子了一堆IT的名詞。作為電子學會會長,給學院做過網站,只是做了個網站,沒有深入研究。如果現在可以乘時光隧道踢那時自己的屁股,我只想跟那時的自己說:不要聽老師的,上網去。那么多機會放在那里,為什么沒有走上正確的道路,總的來說還是:心智不夠。
世紀初到2005年之間,也就是我差不多23歲之前,還是門戶,個人站長,BBS,論壇的時代。BAT都還很小。騰訊雖然剛剛上市,通過電信增值業務和QQ秀開始盈利。淘寶網2003年才上線,還處于猛打廣告,猛拉人頭的階段,支付寶還沒有,阿里巴巴后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還沒有。百度還處于上市前的創業期。陳天橋的盛大還剛開始代理韓國的游戲。搜狐、新浪、網易、雅虎中國是最常去的站點。這個時期知道的創業者有:戴志康創立了Discuz,自己用PHP寫的,論壇程序開源,通過服務掙錢的商業模式;李想創立了泡泡網;茅侃侃創立majoy。這幾位是當時紅極一時的80后創業明星,我的同齡人。10年之后戴志康去做了天使投資,李想三度創業,現在在做電動汽車。就連我的同班同學都已經開始做域名注冊、虛擬主機的生意。我什么也沒干。
2005年-2010年之間,主要是博客,Web2.0,搜索,社交網絡比較火的時代。推特成立于2006年,Facebook成立于2004年,豆瓣網成立于2005年,飯否上線于2007年,當年玩過,但沒有仔細玩。新浪博客很火,很多人靠寫博客火了,比如韓寒、徐靜蕾。
畢業之后,戴志康李想們已經是成功的創業者了,他們已經默默努力了好多年。看到他們的成功,是多么的蠢蠢欲動。不過也只是蠢蠢欲動,并沒有認真去研究他們在做什么,怎么做的,還有什么機會,空有一個想創業的夢想,有夢想是沒用的,那只是個夢。這段時期只是簡單地使用互聯網,并沒有深入使用,也不是整天掛在網上的。腦子里想的還是一堆齷齪的事,毫無心智可言,怎么可能走上互聯網創業的道路。迫于生活的壓力及各種齷齪事,主要是心智的不夠,慢慢這事就忘了,成為上班族中渾渾噩噩一族。2006年動過念頭,關注過互聯網大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2010年之后,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喬布斯在2007年發布iPhone,那時候并沒有火,只有果粉和科技圈一些頭腦靈活的覺得這是個顛覆性的創新。雖然自己早就關注了蘋果,關注了iPod,神奇的是自己居然會去買山寨的iPod,腦子里裝的全是屎,自己還不自知,是有多么悲哀。iPhone4開始真的讓移動互聯網火了起來,標志是,它不再是果粉和極客的玩具,幾乎普及到各行各業的人群,雖然價格有點高,占據了高端市場。聰明人就會買iPhone,比較Low的會去買山寨版,就像當年我買山寨iPod一樣,這樣做付出的代價是錯過移動互聯網浪潮。這一時期,稍微花點心思,做個app就很容易成功。即使不自己運營app,只是做iOS或Android開發,都能輕松地拿到高薪。
2009年我關注了很長一段互聯網。可是2010年開始我花了大量時間關注社會,哲學,藝術相關的東西,互聯網就關注得少了,再一次錯過了機會。不容否認這期間的學習極大的改變了我的價值觀,必將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起到關鍵作用,有心智看清這個世界是多么重要。當然這種價值觀不是就定型了,我依然會成長。心智已開,其他就是時間問題了。
從短期來看,我并沒有抓住這波移動互聯網的機會。這個時期起來的有微信,小米,美團,滴滴,Uber,Airbnb,餓了么,知乎,陌陌,Instagram,頭條新聞,美圖秀秀,鏈家等,當然這些創世人都已經積累了好多年。短短5年之內都成長為十億百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除了創立獨角獸公司,還有其他的機會:比如,依附騰訊的開放平臺做流量生意,依附阿里巴巴淘寶客做流量生意,依附小米生態鏈做一個小領域的產品,都能有很好的收入,甚至成長為十億美元的生意。這一時期,甚至投資域名和比特幣都能賺錢。這一時期的創業機會是變多了,而不是變少了。這一時期的創業者,很多已經是90后,就像十年前的80后創業者。
縱觀這十多年的互聯網歷史,每3-5年都會有一些熱點,有能成長為百億美元獨角獸公司,在熱點之下,有無數的機會,有的小到根本沒有人覺察到。
吳曉波的《騰訊傳》中馬化騰說:“不管已經出現了多少大公司,人類依然處在互聯網的黎明時分,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互聯網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在它的推動下,整個人類社會都變成了一個妙趣無窮的實驗室。我們這一代人,每個人都是這個實驗的設計師和參與者。這個實驗值得我們屏氣凝神,心懷敬畏,全情投入。”
要避免再次錯過互聯網的創業機會,我必須練好基本功,持續關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