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天,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幾個朋友在一起沒什么事,就各種聊,各種嗨。但是我從沒想過“閑聊天”能夠成為一個節目,而且能火。
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知道我說的是什么節目了。就是《圓桌派》,《鏘鏘三人行》之后的原班人馬。節目形式非常簡單,竇文濤是主持人,每期邀請三個嘉賓就一個主題開始聊。
其實邀請的嘉賓來自不同的行業,但是他們坐在一起,你會發現,氣場那是非常的合。這個話題你感觸深你就多說點,那個見解你有想法,你就多聊一點。就像我們多年的老朋友聊天那樣隨意(其實他們也是多年的老友),但是聊著聊著,他們的話題的高度就給聊上去了。沒有經歷,沒有內涵的人,在這個茶局里真的是說不上什么話!
我對他們聊天最有感觸的就是,有人說了一本什么書,立刻就有人說“哦,我知道你說的那本書”,當然他不是在顯擺自己看過,而是,你說的這個感覺我懂。“談笑有鴻儒”說的應該就是他們這樣的!
這個節目沒有娛樂八卦,沒有流量小生,但是為什么還是會受到網友那么的追捧呢?
因為大家“主要看氣質,重點聽經歷。”幾個老男人在一起聊天,沒有誰會去看他們的顏值,但是看他們坐一起,你會自動忽略他們的顏值。就像高曉松一個大胖子,誰也不會閑的只為了看他的那張臉而聽他在那里叨逼叨。
那么說了這么半天,到底什么是氣質呢?
這是百科給我的答案
氣質是根據人的姿態、樣貌、穿著、性格、行為、學識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給別人的一種感覺,就是氣質,氣質是用來形容人的,而相對而言,形容場所的各種感覺,則是用氣氛來形容。
不說人話,看不懂。
而且不同的百科對“氣質”的定義也是千差萬別,這說明,“氣質”真的很難定義。
不過在電影《卡薩布蘭卡》有這樣一句臺詞“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真的把“氣質”最本真的地方給說出來了。光說“氣質”覺得是個很玄乎的詞語,看不見,抓不著,但是你所經歷的一切也都反映在你的氣質里。
你走過的路,既是到了多少地方,體會了多少文化,也是你所經歷的一切;你讀過的書,在當時看似沒什么作用,但是就像你吃的每一口飯,早已融入你的骨子和血肉里,讓你成為今天的你;而你愛過的人,體現了你走過什么樣的路,看過什么樣的書。
在現在這個人人喊著“主要看氣質”的年代,怎么才能看起來有那么一點“氣質”呢?
一個方法是經歷別人不曾經歷的重大事件,這個事件一般都是挫折,災難,當你從這個事件里重新站起來的時候,也許就像鳳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不過這個強烈不推薦,首先你不一定能遇到,遇到了也不一定就那么幸運能夠從這個事件里走出來。
還有就是你能被周圍環境浸染。比如關于溥儀的一則軼事,有一次王國維邀請溥儀去家里吃飯,順便請他鑒定一下自己的文物,溥儀看了之后,就委婉的說了這些文物可能是假的。之后經過仔細鑒定確實是贗品。溥儀既不是鑒定專家,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怎么一眼就看出是假的呢?他說,我也不知道,就是看著和宮里的不一樣。耳聞目染真的會影響一個人,長久的待在一個環境里,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久遠的,不過這個也是看自己的運氣,大多數人都很難生在皇家嘛!
上面的兩個方法都是依靠外部環境,但是有些事還是得靠自己,畢竟最終還是得自己對自己負責。
那么靠自己能做什么呢?以我淺薄的幾乎沒有的人生經驗來說,就是看書和旅行,就像上面說的,你讀過的每本書就像你吃過的每口飯,融入了你的骨子和血肉,而旅行的目的則是讓你的“身子”更加強健。
氣質的養成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可以裝的了酷,扮得了帥,但是你的氣質體現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言談舉止之間,別人就已經知道你讀了多少書,走了多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