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高鐵能否改變城市命運”的文章,作者選擇了兩條有代表性的高鐵線路: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用詳實數據分析了高鐵開通幾年后對沿線城市帶來的變化。
他的結論是:
從沿線城市的底層情況來觀察,高鐵開通對于常住人口、GDP、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個指標的影響,并不如預期中那么樂觀。
京滬高鐵穿越了東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串聯起了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巨型城市區(qū)域,高鐵開通對沿線三四線城市的影響則“有好有壞”,并沒有形成一致的影響。
而對于穿越中西部省份的沿江通道(滬漢蓉高鐵)而言,沿線合肥、武漢、成都等少數幾個中心城市,集聚了周邊乃至全省的資源優(yōu)勢,對人口的吸納具有天然優(yōu)勢,高鐵開通反而加劇了周邊城市人口的流出。而在公共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數據上,表現則更為明顯,沿線低等級城市即使修建高鐵,也難以提升區(qū)位優(yōu)勢,與全省平均水平之間的發(fā)展差距反而存在被拉大的可能。三四線城市指望通過修建高鐵來“致富”的愿望,大致會落空。
以上結論,進一步說明了高鐵的開通,促進了人口資源進一步集中到優(yōu)勢區(qū)域,促成了“強者更強”、差距拉大的趨勢。(馬太效應在互聯網時代、高鐵時代體現更加明顯)
當然,三四線城市修建高鐵,對每個人的自由流動是好事,個體有了更多選擇,但對當地的發(fā)展來說,不一定是好事。
這將是接下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里的地域發(fā)展大趨勢,地域的前景大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