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卷七·酒食
魏賈〈王將〉,家累千金,博學善著作。有蒼頭善別水,常令乘小艇于黃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過七八升。經宿,器中色赤如絳,以釀酒,名昆侖觴。酒之芳味,世中所絕。曾以三十斛上魏莊帝。
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筩杯。歷下學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
青田核,莫知其樹實之形。核大如六升瓠,注水其中,俄頃水成酒,一名青田壺,亦曰青田酒。蜀后主有桃核兩扇,每扇著仁處,約盛水五升,良久水成酒味醉人。更互貯水,以供其宴。即不知得自何處。
武溪夷田強,遣長子魯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倉居下城。三壘相次(一曰望),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將軍劉尚征之。尚未至,倉獲白鱉為臛,舉烽請兩兄。兄至,無事。及尚軍來,倉舉火,魯等以為不實,倉遂戰而死。
梁劉孝儀食鯖鮓,曰:"五侯九伯,令盡征之。"魏使崔劼、李騫在坐,劼曰:"中丞之任,未應已得分陜?"騫曰:"若然,中丞四履,當至穆陵。"孝儀曰:"鄴中鹿尾,乃酒肴之最。"劼曰:"生魚、熊掌,孟子所稱。雞跖、猩唇,呂氏所尚。鹿尾乃有奇味,竟不載書籍,每用為怪。"孝儀曰:"實自如此,或是古今好尚不同。"梁賀季曰:"青州蟹黃,乃為鄭氏所記,此物不書,未解所以。"騫曰:"鄭亦稱益州鹿,但未是珍味。"
何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猶食白魚、〈魚旦〉[四庫本為"〈魚且〉"〉]臘、糖蟹。使門人議之,學士鍾岏議曰:"〈魚旦〉之就臘,驟于屈伸,而蟹之將糖,躁擾彌甚。仁人用意,深懷惻怛。至于車螯、母蠣,眉目內闕,漸渾沌之奇;唇吻、外緘,非金人之慎。不榮不悴,曾草木之不若;無馨無臭,與瓦礫而何異?故宜長充皰廚,永為口實。"后梁韋琳,京兆人,南遷于襄陽。天保中,為舍人,涉獵有才藻,善劇談。嘗為《〈魚旦〉表》,以譏刺時人。其詞曰:"臣〈魚旦〉言:伏見除書,以臣為粽(一曰糝)熬將軍、油蒸挍尉、臛州刺史,脯臘如故。肅承將命,含灰屏息。憑籠臨鼎,載兢載惕。臣美愧夏鱔,味慚冬鯉,常懷鮐服之誚,每懼鱉巖之譏。是以漱流湖底,枕石泥中,不意高賞殊私,曲蒙鉤拔,遂得超升綺席,忝預玉盤。遠廁玳筵,猥頒象箸,澤覃紫篝,恩加黃腹。方當鳴姜動椒,紆蘇佩儻。輕瓢才動,則樞盤如煙;濃汁暫停,則蘭肴成列。宛轉綠齏之中,逍遙朱唇之內。御恩噬澤,九殞弗辭。不任屏營之誠,謹列銅槍門,奉表以聞。"詔答曰:"省表具知,卿池沼縉紳,陂渠俊乂,穿蒲入荇,肥滑有聞,允堪茲選,無勞謝也。"
伊尹干湯,言天子可具三群之蟲,謂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也。
五味、三材、九沸、九變、三臡、七菹、具酸、楚酪、芍藥之醬、秋黃之蘇、楚苗、挫槽、山膚太(一云大)苦。
甘而不噮,酸而不嚛,咸而不減,辛而不〈米翟〉[四庫本為"耀"],淡而不薄,肥而不腴。
猩唇、〈獲〉炙、〈角燕〉翠、犓腴、糜腱、述蕩之掔、旄象之約、桂蝥、石鰒、河隈之穌、鞏洛之鱒、洞庭之鮒、灌水之鯉(一云鰩)、珠翠之珍、菜黃之鮐、臑鱉、炮羔、臇鳧、蠙臛、御宿青祭(一云粲)、瓜州紅菱、冀野之梁、芳菰、精稗、會稽之菰、不周之稻、玄山之禾、楊山之穄、南海之秬、壽木之華、玄木之葉、夢澤之芹、具區之菁、楊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酪之菌、長澤之卵、三危之露、昆侖之井、黃頷臛、醒酒鯖、〈食弟〉糊餦餭、粔妝、寒具、小螄、熟蜆、炙〈米咨〉、〈蟲目〉子、蟹〈蟲夜〉、葫精、細烏賊、細飄(一曰"魚鰾")、梨〈酉今〉[四庫本為"〈酉令〉"]、鱟醬、乾栗、曲阿酒、麻酒、搌酒、新鰍子、石耳、蒲葉菘、西椑、青根粟、菰首、鰡子〈魚勾〉、熊蒸、麻胡麥、藏荔支、綠施筍、紫鰞、千里蕙、鲙曰萬丈、蟁足、紅綷精細曰萬、鑿百煉、蠅首如〈蟲互〉、張掖九蒸豉、一丈三節蔗、一歲一花梨、行米、丈松、窯鰍、蚶醬、蘇膏、糖頹〈蟲進〉子、新烏〈蟲則〉、縹膠法、樂浪酒法、二月二日法酒、醬釀法、綠酃法、豬骸羹、白羹、麻羹、鴿臛、隔冒法、肚銅法、大〈犭百〉炙、蜀搗炙、路時臘、棋臘、玃天臘、細面法、飛面法、薄演法、龍上牢丸、湯中牢丸、櫻桃〈食追〉蝎餅、阿韓特餅、凡當餅、兜豬肉、懸熟、杏炙、蛙炙、脂血、大扁〈食易〉、馬鞍〈食易〉、黃丑、白丑、白龍舍、黃龍舍、荊〈食易〉、竿炙、羌煮(一曰炙)、疏餅、銻糊餅。餅謂之托,或謂之餦餛。飴謂之〈食彥〉(一曰〈食隹〉)、飽〈食宛〉謂之〈食者〉(一曰〈食肙〉)、餥飵〈食古〉("〈食古〉"本二字,皆從魚),茹嘰食也。膜(一曰餕)、膎、〈月雨〉、脹、膰,肉也。〈月絜〉、〈月弱〉,膜也。臇、膹、一日饋。〈月員〉,臛也。格、糈、粰、〈流,中"氵改米"〉,馓也。〈擇,中"扌改食"〉(一曰〈食華〉[四庫本為"饆"])、〈食齊〉、〈月宰〉、〈食寮〉、〈食元〉,餌也。醦、醶、〈酉司〉、〈酉樂〉,醅也。酪、胾、醇,漿也。〈鹵肖〉、〈鹵奏〉、〈鹵襄〉、〈鹵扁〉,鹽也。〈酉{必皿}〉、〈酉齊〉、〈酉俞〉、〈酉最〉;{敄酉},醬也。
折粟米法:取簡勝粟一石,加粟奴五斗舂之。粟奴能令馨香。乳煮羊胯利法:檳榔詹闊一寸,長一寸半,胡飯皮。
鯉鮒鮓法:次第以竹枝赍頭置日中,書復為記赍字。五色餅法:刻木蓮花,藉禽獸形按成之,合中累積五色豎作道,名為斗釘。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粄法:湯胘法、沙棋法、甘口法。蔓菁蔌菹法:飽霜柄者,合眼掘取作摴薄形。蒸餅法:用大例面一升,煉豬膏三合。梨漤法、〈月奧〉肉法、〈月宰〉肉法、瀹鲇法。治犢頭,去月骨,舌本近喉,有骨如月。木耳鲙:漢瓜菹切用骨刀,豆牙菹。肺餅法、覆肝法,起起肝如起魚菹。菹族并乙去法(一曰升)。又鲙法:鯉一尺,鯽八寸,去排泥之羽。鯽員天肉,腮后髻前,用腹腴拭刀,亦用魚腦,皆能令鲙縷不著刀。魚肉凍〈月正〉法:淥肉酸〈月正〉,用鯽魚、白鯉、魴鯸、鱖、〈魚夾〉,煮驢馬肉,用助底郁。驢肉,驢作鱸貯反。炙肉,〈魚賓〉魚第一,白其次,已前日味。
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庚家棕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有能造冷胡突鲙、鱧魚臆、連蒸詐草、草皮索餅;將軍曲良翰,能為駿鬃駝峰炙。
貞元中,有一將軍家出飯食,每說物無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嘗取敗障泥胡盝(一曰鹿),修理食之,其味極佳。道流陳景思說,敕使齊日升養櫻桃,至五月中,皮皺如鴻柿不落,其味數倍。人不測其法。
卷十·物異
秦鏡,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鏡,徑丈余,照人五藏,秦皇世號為照骨寶。在無勞縣境山。
風聲木,東方朔西那汗國回,得風聲木枝,帝以賜大臣。人有疾則枝汗,將死則折,應"人生年未半枝不汗"。
漢高祖入咸陽宮,寶中尤異者有青玉燈。檠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則鱗甲皆動,炳煥若列星。
珊瑚,漢積翠池中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夜有光影,常似欲燃。
石墨,無勞縣山出石墨,爨之彌年不消。
異字,境山西有石壁,壁間千余字,色黃,不似鐫刻,狀如科斗,莫有識者。
田公泉,華陽雷平山有田公泉。飲之除腸中三蟲。用以浣衣,勝灰汁。
螢火芝,良常山有螢火芝,其葉似草,實大如豆,紫花,夜視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竅洞徹,可以夜書。
石人,尋陽山上有石人,高丈余。虎至此,輒倒石人前。
冬瓜,晉高衡為魏郡太守,戍石頭。其孫雅之在廄中,有神來降,自稱白頭公,所拄杖光照一室。又有一物如冬瓜,眼遍其上也。
豫章船,昆明池漢時有豫章船一艘,載一千人。
銅駝,漢元帝竟寧元年,長陵銅駝生毛,毛端開花。
篊,晉時錢塘有人作篊,年收魚億計,號為萬匠篊。
碑龜,臨邑縣北有華公墓,碑尋失,唯趺龜存焉。石趙世,此龜夜常負碑入水,至曉方出,其上常有萍藻。有伺之者,果見龜將入水,因叫呼,龜乃走,墜折碑焉。
陸鹽,昆吾陸鹽周十余里,無水,自生天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則全盡。潁陽碑,魏曹丕受禪處,后六字生金。司馬氏金行,明六世遷魏也。
泉,元街縣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盤龍。或試撓破之,尋手成龍狀。驢馬飲之,皆驚走。
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麝〈衤登〉,晉時有徐景,于宣陽門外得一錦麝〈衤登〉。至家開視,有蟲如蟬,五色,后兩足各綴一五銖錢。
玉龍,梁大同八年,戍主楊光欣獲玉龍一枚,長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腹中容斗余,頸亦空曲。置水中,令水滿,倒之,水從口出,水聲如琴瑟。水盡乃止。
木字,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明寺有古樹,伐以為薪,木自然有"法大德"三字。
木簡,齊建元初,延陵季子廟舊有涌井,井北忽有金石聲,掘深二尺,得涌泉。泉中得木簡,長一尺,廣一寸二分,隱起字曰"盧山道士張陵再拜謁"。木堅而白,字色黃。赤木,宗廟地中生赤木,人君禮名得其宜也。
紅沫,練丹砂為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
鏡石,濟南郡有方山,相傳有奐生得仙于此。山南有明鏡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鏡中。南燕時,鏡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惡其照物,故漆之。
承受石,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色黃。見者多兇,俗號承受石。
錐,中牟縣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
釜石,夷道縣有釜瀨,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亂真,唯寶中耳。
魚石,衡陽湘鄉縣有石魚山,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黃。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畫,長數寸,燒之作魚腥。
銅神,衡陽唐安縣東有略塘,塘有銅神。往往銅聲激水,水為變綠作銅腥,魚盡死。
材下,宿縣山下有神宇,溱水至此,沸騰鼓怒。槎木泛至此淪沒,竟無出者,世人以為河伯下材。
鼓杖,含洭縣翁水口下東岸有圣鼓杖,即陽山之鼓杖也。橫在川側,沖波所激,未嘗移動。眾鳥飛鳴,莫有萃者,船人誤以篙觸,必患瘧。
井,石陽縣有井,水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粥飲,悉作金色,氣甚芬馥。
燃石,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石鼓,冀縣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搖動則石鼓鳴,鳴則秦土有殃。
半湯湖,句容縣吳瀆塘有半湯湖,湖水半冷半熱,熱可以瀹雞,皆有魚。發入輒死。
鹽,朐腮(一曰肋)縣鹽井有鹽方寸,中央隆起如張傘,名曰傘子鹽。
泉,玉門軍有蘆葭泉,周二丈,深一丈,駝馬千頭飲之不竭。
伏苓,沈約謝始安王賜伏苓一枚,重十二斤八兩,有表。
古鍋,虢州陵縣石城崗有古鍋一口,樹生其內,大數圍。
君王鹽,白鹽崖有鹽如水精,名為君王鹽。
手板,宋山陽王休祐,屢以言語忤顏。有庾道敏者,善相手板。休祐以己手板托言他人者,庾曰:"此板乃貴,然使人多忤。"休祐以褚淵詳密,乃換其手板。別日,褚于帝前稱下官,帝甚不悅。
鼠丸,王肅造逐鼠丸,以銅為之,晝夜自轉。
木囚,《論衡》言,李子長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為人,象囚之形,鑿地為臼,以蘆葦為郭,藉臥木囚于其中。囚當罪,木囚不動。囚或冤,木囚乃奮起。
蘇秦金,魏時,洛陽令史高顯掘得黃金百斤,銘曰"蘇秦金"。
梨,洛陽報德寺梨,重六斤。
甑花,滕景真在廣州七層寺,元徽中,罷職歸家,婢炊,釜中忽有聲如雷,米上芃芃隆起。滕就視,聲轉壯,甑上花生數十,漸長似蓮花,色赤,有光似金,俄頃萎滅。旬日,滕得病卒。
官金中螻頂金最上,六兩為一垛,有臥螻蛄穴及水皋形,當中陷處名曰趾腹。又鋌上凹處有紫色,名紫膽。開元中,有大唐金(一有"印"字),即官金也。
玄金,唐太宗時,汾州言青龍白虎吐物在空中,有光如火,墜地陷入二尺。掘之,得玄金,廣尺余,高七寸。
芝,天保初,臨川人李嘉胤所居柱上生芝草,狀如天尊,太守張景佚拔柱獻焉。
龜,建中四年,趙州寧晉縣沙河北,有大棠梨樹。百姓常祈禱,忽有群蛇數十,自東南來,渡北岸,集棠梨樹下為二積,留南岸者為一積。俄見三龜徑寸,繞行積傍,積蛇盡死。乃各登其積,視蛇腹各有瘡,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圖甘棠奉三龜來獻。
雪,貞元二年,長安大雪,平地深尺余。雪上有薰黑色。
雨木,貞元四年,雨木于陳留,大如指,長寸許。每木有孔通中,所下其立如植,遍十余里。
齒,梵那衍國有金輪王齒,長三寸。
石柱,劫化他國有石柱,高七十余尺,無憂王所建。色紺光潤,隨人罪福影其上。
旃檀鼓,于闐城東南有大河,溉一國之田。忽然絕流,其國王問羅洪僧,言龍所為也。王乃祠龍,水中有一女子,凌波而來,拜曰:"妾夫死,愿得大臣為夫,水當復舊。"有大臣請行,舉國送之。其臣車駕白馬,入水不溺。中河而后,白馬浮出,負一旃檀鼓及書一函。發書,言大鼓懸城東南,寇至鼓當自鳴。后寇至,鼓輒自鳴。
石靴,于闐國剎利寺有石靴。
石阜石,河目縣東有石阜石,破之,有祿馬跡。
舍利,東迦畢誠國有窣堵波,舍利常見,如綴珠幡,循繞表樹(一曰柱)。
蟣像,健馱邏國石壁上有佛像。初,石壁有金色蟣,大者如指,小者如米,嚙石壁如雕鐫,成立佛狀。
焦米,乾陀國昔尸毗王倉庫為火所燒,其中粳米焦者,于今尚存。服一粒,永不患瘧。
辟支佛靴,于闐國贊摩寺有辟支佛靴,非皮非彩,歲久不爛。
石駝溺,拘夷國北山有石駝溺,水溺下,以金、銀、銅、鐵、瓦、木等器盛之皆漏,掌承之亦透,唯瓢不漏。服之,令人身上臭毛落盡得仙。出《論衡》。
人木,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國,山谷間樹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語。人借問,笑而已,頻笑輒落。
馬,俱位國以馬種蒔,大食國馬解人語。
石人,萊子國海上有石人,長一丈五尺,大十圍。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勞山不得,遂立于此。
銅馬,俱德建國鳥滸河中灘派中有火祆祠,相傳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內無象,于大屋下置大小爐,舍檐向西,人向東禮。有一銅馬,大如次馬,國人言自天下,屈前腳在空中而對神立,后腳入土。自古數有穿視者,深數十丈,竟不及其蹄。西域以五月為歲,每歲日,鳥滸河中有馬出,其色如金,與此銅馬嘶相應,俄復入水。近有大食王不信,入祆祠,將壞之,忽有火燒其兵,遂不敢毀。
蛇磧,蘇都瑟匿國西北有蛇磧,南北蛇原五百余里,中間遍蛇,毒氣如煙。飛鳥墜地,蛇因吞食。或大小相噬,及食生草。
石鼉,私訶條國金遼山寺中有石鼉,眾僧飲食將盡,向石鼉作禮,于是飲食悉具。
神廚,俱振提國尚鬼神,城北隔真珠江二十里有神,春秋祠之。時國王所須什物金銀器,神廚中自然而出,祠畢亦滅。天后使驗之,不妄。
毒槊,南蠻有毒槊,無刃,狀如朽鐵,中人無血而死。言從天雨下,入地丈余,祭地方撅得之。
甲,遼城東有鎖甲,高麗言前燕時白天而落。
土檳榔,狀如檳榔,在孔穴間得之,新者猶軟,相傳蟾蜍矢也。不常有之,主治惡瘡。
鬼矢,生陰濕地,淺黃白色。或時見之,主瘡。
石欄干,生大海底,高尺余,有根,莖上有孔如物點。漁人綱育取之,初出水正紅色,見風漸漸青色。主石淋。
壁影,高郵縣有一寺,不記名,講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馬車輿影悉透壁上,衣紅紫者,影中鹵莽可辨。壁厚數尺,難以理究。辰午之時則無。相傳如此二十余年矣,或一年半年不見。成式太和初揚州見寄客及僧說。
醢石,成式群從有言,少時嘗毀鳥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圓滑可愛。后偶置醋器中,忽覺石動,徐視之,有四足如綖,舉之,足亦隨縮。
桃核,水部員外郎杜陟,常見江淮市人以桃核扇量米,止容一升,言于九嶷山溪中得。
人足,處士元固言,貞元初,嘗與道侶游華山,谷中見一人股,襪履猶新,斷如膝頭,初無瘡跡。
瓷碗,江淮有士人莊居,其子年二十余,常病魔。其父一日飲茗,甌中忽〈面包〉起如漚,高出甌外,瑩凈若琉璃。中有一人,長一寸,立于漚,高出甌外。細視之,衣服狀貌,乃其子也。食頃,爆破,一無所見,茶碗如舊,但有微璺耳。數日,其子遂著神,譯神言,斷人休咎不差謬。
鐵鏡,荀諷者,善藥性,好讀道書,能言名理,樊晃嘗給其絮帛。有鐵鏡,徑五寸余,鼻大如拳,言于道者處得。亦無他異,但數人同照,各自見其影,不見別人影。
大蟲皮,永寧王鹽鐵,舊有大蟲皮,大如一掌,須尾斑點如犬者。
人臘,李章武有人臘,長三寸余,頭項〈骨中〉肋成就,云是憔僥國人。
牛黃,牛黃在膽中,牛有黃者,或吐弄之。集賢校書張希復言,嘗有人得其所吐黃,剖之,中有物如蝶飛去。
上清珠,肅宗為兒時,常為玄宗所器。每坐于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系于頸。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之,則仙人玉女、云鶴降節之形搖動于其中。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異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于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
楚州界有小山,山上有室而無水。僧智一掘井,深三丈遇石。鑿石穴及土,又深五十尺,得一玉,長尺二,闊四尺,赤如琥珀,每面有六龜子,燦耀可愛,中若可貯水狀。僧偶擊一角視之,遂瀝血,半月日方止。
虞鄉有山觀,甚幽寂,有滌陽道士居焉。太和中,道士嘗一夕獨登壇,望見庭內忽有異光,自井泉中發。俄有一物,狀若兔,其色若精金,隨光而出,環繞醮壇。久之,復入于井。自是每夕輒見。道士異其事,不敢告于人。后因淘井得一金兔,甚小,奇光爛然,即置于巾箱中。時御史李戎職于蒲津,與道士友善,道士因以遺之。其后戎自奉先縣令為忻州刺史,其金兔忽亡去。后月余而戎卒。
李師古治山亭,掘得一物,類鐵斧頭。時李章武游東平,師古示之,武驚曰:"此禁物也,可飲血三斗。"驗之而信。
卷十七,廣動植之二(節選)
碎車蟲,狀如唧聊,蒼色,好棲高樹上,其聲如人吟嘯,終南有之。一本云,滄州俗呼為搔前,太原有大而黑者,聲唧聊。碎車,別俗呼為沒鹽蟲也。
度古,似書帶,色類蚓,長二尺余,首如鏟,背上有黑黃襕,稍觸則斷。嘗趁蚓,蚓不復動,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惟腹泥如涎,有毒,雞吃輒死。俗呼土蟲。
卷十八·廣動植之三
木篇
松,今言兩粒、五粒,粒當言鬣。成式修竹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兩根,大財如碗,甲子年結實,味如新羅、南詔者不別。五鬣松皮不鱗,中使仇士良水磑亭子在城東,有兩鬣皮不鱗者。又有七鬣者,不知自何而得。俗謂孔雀松,三鬣松也。松命根遇石則偃,蓋不必千年也。
竹,竹花曰獲(一曰覆)。死曰荮。六十年一易根,則結實枯死。
菡墮竹,大如腳指,腹中白幕蘭(一曰闌)隔,狀如濕面。將成竹而筒皮未落,輒有細蟲嚙之隕籜,后蟲嚙處成赤跡,似繡畫可愛。
棘竹,一名芭竹,節皆有刺,數十莖為叢。南夷種以為城,卒不可攻。或自崩根出,大如酒甕,縱橫相承,狀如繰車,食之落人齒。
筋竹,南方以為矛。筍未成時,堪為弩弦。
百葉竹,一枝百葉,有毒。
《竹譜》:竹類有三十九。
慈竹,夏月經雨,滴汁下地,生蓐似鹿角,色白,食之已痢也。
異木,大歷中,成都百姓郭遠,因樵獲瑞木一莖,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詔藏于秘閣。
京西持國寺,寺前有槐樹數株,金監買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內回,工言木無他異,金大嗟惋,令膠之,曰:"此不堪矣,但使爾知予工也。"乃別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都官陳修古員外言,西川一縣,不記名,吏因換獄卒木薪之,天尊形像存焉。
異樹,婁約居常山,據禪座。有一野嫗,手持一樹,植之于庭,言此是蜻蜓樹。歲久,芬芳郁茂,有一鳥身赤尾長,常止息其上。
異果,贍披國有人牧羊千百余頭,有一羊離群,忽失所在。至暮方歸,形色鳴吼異常,群羊異(一曰長)。之。明日,遂獨行,主因隨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間所有。羊于一處食草,草不可識。有果作黃金色,牧羊人切一將還,為鬼所奪。又一日,復往取此果,至穴,鬼復欲奪,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長,頭才出,身塞于穴,數日化為石也。
甘子,天寶十年,上謂宰臣曰:"近日于宮內種甘子數株,今秋結實一百五十顆,與江南蜀道所進不異。"宰臣賀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區而齊被;草木有性,憑地氣而潛通。故得資江外之珍果,為禁中之華實。"相傳玄宗幸蜀年,羅浮甘子不實。嶺南有蟻,大于秦中馬蟻,結窠于甘樹。甘實時,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實在其窠中,冬深取之,味數倍于常者。
樟木,江東人多取為船,船有與蛟龍斗者。
石榴,一名丹若。梁大同中,東州后堂石榴皆生雙子。南詔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紙,味絕于洛中。石榴甜者謂之天漿,能已乳石毒。
柿,俗謂柿樹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
漢帝杏,濟南郡之東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黃如橘,土人謂之漢帝杏,亦曰金杏。
脂衣柰,漢時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也。
仙人棗,晉時大倉南有翟泉,泉西有華林園,園有仙人棗,長五寸,核細如針。
楷,孔子墓上特多楷木。
梔子,諸花少六出者,唯梔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梔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瞻卜花也。
仙桃,出郴州蘇耽仙壇。有人至,心祈之輒落壇上,或至五六顆。形似石塊,赤黃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飲之,愈眾疾,尤治邪氣。
娑羅,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伐隨長。外國僧見曰:"此娑羅也。"元嘉初,出一花如蓮。天寶初,安西道進娑羅枝,狀言:"臣所管四鎮,有拔汗那最為密近,木有娑羅樹,特為奇絕。不庇凡草,不止惡禽,聳干無慚于松栝,成陰不愧于桃李。近差官拔汗那使,令采得前件樹枝二百莖。如得托根長樂,擢穎建章。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
赤白檉,出涼州。大者為炭,復(一曰傷)入以灰汁,可以煮銅為銀。
仙樹,祁連山上有仙樹實,行旅得之止饑渴。一名四味木。其實如棗,以竹刀剖則甘,鐵刀剖則苦,木刀剖則酸,蘆刀剖則辛。
木五香:根栴檀,節沉香,花雞舌,葉藿,膠薰陸。
椒,可以來水銀。茱萸氣好上,椒氣好下。
構,幹田久廢,必生構。葉有辦曰楮,五曰構。
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無火。或曰以水試之,沉則無火。取此木必以陰晦,夜無一星則伐之,為枕不裂。
蒲萄,俗言蒲萄蔓好引于西南。庾信謂魏使尉瑾曰:"我在鄴,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陳昭曰:"作何形狀?"徐君房曰:"有類軟棗。"信曰:"君殊不體物,可得言似生荔枝。"魏肇師曰:"魏武有言,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道之固以流味稱奇,況親食之者。"瑾曰:"此物實出于大宛,張騫所致。有黃、白、黑三種,成熟之時,子實逼側,星編珠聚,西域多釀以為酒,每來歲貢。在漢西京,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畝,中有蒲萄百樹。今在京兆,非直止禁林也。"信曰:"乃園種戶植,接蔭連架。"昭曰:"其味何如橘柚?"信曰:"津液奇勝,芬芳減之。"瑾曰:"金衣素裹,見苞作貢。向齒自消,良應不及。"
貝丘之南有蒲萄谷,谷中蒲萄,可就其所食之,或有取歸者即失道,世言王母蒲萄也。天寶中,沙門曇霄因游諸岳,至此谷,得蒲萄食之。又見枯蔓堪為杖,大如指,五尺余,持還本寺植之遂活。長高數仞,蔭地幅員十丈,仰觀若帷蓋焉。其房實磊落,紫瑩如墜,時人號為草龍珠帳。
凌霄花中露水,損人目。
松楨,即鐘藤也。葉大,晉安人以為盤。
侯騷,蔓生,子如雞卵,既甘且冷,輕身消酒。《廣志》言,因王太仆所獻。
蠡薺,子如彈丸,魏武帝常啖之。
酒杯藤,大如臂,花堅可酌酒,實大如指,食之消酒。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菩提樹,出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干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已下有銀塔周回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于寺設供并施袈裟。至顯慶五年,于寺立碑以紀圣德。此樹梵名有二,一曰賓橃梨(一曰"梨娑")力叉,二曰阿濕曷他婆(一曰娑)力叉。《西域記》謂之卑缽羅,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一曰娑)力叉,漢翻為樹。昔中天無憂王剪伐之,令事火婆羅門積薪焚焉。熾焰中忽生兩樹,無憂王因懺悔,號灰菩提樹,遂周以石垣。至賞設迦至(一曰王)復掘之,至泉,其根不絕。坑火焚之,溉以甘蔗汁,欲其焦爛。后摩竭陀國滿曹王,無憂之曾孫也,乃以千牛乳澆之,信宿,樹生故舊。更增石垣,高二丈四尺。玄奘至西域,見樹出垣上二丈余。
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娑(一曰婆)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一曰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一曰娑)力叉多羅梨(一曰"多梨貝多")。并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貝多婆(一曰娑)力叉者,漢言葉樹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嵩山記》稱嵩高等中有思惟樹,即貝多也。
釋氏有貝多樹下《思惟經》,顧徽《廣州記》稱貝多葉似枇杷,并謬。
交趾近出貝多枝,彈材中第一。
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婆利呼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國。樹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斷其樹劈取之。膏于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別有法。
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通神明,辟眾惡。
無石子,出波斯國,波斯呼為摩賊。樹長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葉而長。三月開花,白色,花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蟲食成孔者正熟,皮無孔者入藥用。其樹一年生無石子。一年生跋屢子,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栗黃,可啖。
紫〈釒非〉樹,出真臘國,真臘國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國。樹長一丈,枝條郁茂,葉似橘,經冬而凋。三月開花,白色,不結子。天大霧露及雨沾濡,其樹枝條即出紫〈釒非〉。波斯國使烏海及沙利深所說并同。真臘國使折沖都尉沙門施沙尼拔陀言,蟻運土于樹端作窠,蟻壤得雨露凝結而成紫〈釒非〉。昆侖國者善,波斯國者次之。
阿魏,出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伽闍那呼為形虞。亦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阿虞截。樹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葉似鼠耳,無花實。斷其枝,汁出如飴,久乃堅凝,名阿魏。拂林國僧彎所說同。摩伽陀國僧提婆言,取其汁如米豆屑合成阿魏。
婆那娑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呼為阿蔀嚲。樹長五六丈,皮色青綠,葉極光凈,冬夏不凋。無花結實,其實從樹莖出,大如冬瓜,有殼裹之,殼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棗,一實有數百枚。核中仁如栗黃,炒食甚美。
波斯棗,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余房。子長二寸,黃白色,有核,熟則子黑,狀類乾棗,味甘如餳,可食。
偏桃,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婆淡。樹長五六丈,圍四五尺,葉似桃而闊大。三月開花,白色。花落結實,狀如桃子而形偏,故謂之偏桃。其肉苦澀,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諸國并珍之。
槃砮穡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國,拂林呼為群漢。樹長三丈,圍四五尺,葉似細榕,經寒不凋。花似橘,白色。子綠,大如酸棗,其味甜膩,可食。西域人壓為油以涂身,可去風癢。
齊暾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國,拂林呼為齊虛(音湯兮反)。樹長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芳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如中國之用巨勝也。
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焦,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
蓽撥,出摩伽陀國,呼為蓽撥梨,拂林國呼為阿梨訶咃。苗長三四尺,莖細如箸。葉似戢葉。子似桑椹,八月采。
香齊,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頇勃梨咃。長一丈余,圍一尺許。皮色青薄而極光凈,葉似阿魏,每三葉生于條端,無花實。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臘月更抽新條,極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斷其枝,有黃汁,其狀如蜜,微有香氣。入藥療病。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檐默。拂林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構緣而短小,經寒不凋。不花而實,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內各有一子,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甜如飴,可啖,亦入藥用。
沒樹,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阿縒。長一丈許,皮青白色,葉似槐葉而長,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阿勃參,出拂林國。長一丈余,皮色青白。葉細,兩兩相對。花似蔓菁,正黃。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癬,無不瘥者。其油極貴,價重于金。
〈木柰〉只,出拂林國。苗長三四尺,根大如鴨卵。葉似蒜葉,中心抽條甚長。莖端有花六出,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其草冬生夏死,與薺麥相類。取其花壓以為油,涂身,除風氣。拂林國王及國內貴人皆用之。
野悉蜜,出拂林國,亦出波斯國。苗長七八尺,葉似梅葉,四時敷榮。其花五出,白色,不結子。花若開時,遍野皆香,與嶺南詹糖相類。西域人常采其花壓以為油,甚香滑。
阿驛,波斯國呼為阿馹,拂林呼為底珍。樹長丈四五,枝葉繁茂。葉有五出,似椑麻。無花而實,實赤色,類椑子,味似甘柿,一月一熟。
卷十九·廣動植類之四
草篇
芝,天寶初,臨川郡人李嘉胤所居柱上生芝草,形類天尊,太守張景佚截柱獻之。
大歷八年,廬江縣紫芝生,高一丈五尺。芝類至多:參成芝,斷而可續。夜光芝,一株九實。實墜地如七寸鏡,視如牛目,茅君種于句曲山。隱辰芝,狀如斗,以屋為節,以莖為剛。
《仙經》言,穿地六尺,以鐶實一枚種之,灌以黃水五合,以土堅筑之。三年生苗如匏(一曰刻)。實如桃,五色,名鳳腦芝。食其實,唾地為鳳,乘升太極。白符芝,大雪而華。五德芝,如車馬。菌芝,如樓。凡學道三十年不倦,天下金翅鳥銜芝至。羅門山食(一曰生)石芝,得地仙。
蓮石,蓮入水必沉,唯煎鹽咸鹵能浮之。雁食之,糞落山石間,百年不壞。相傳橡子落水為蓮。
苔,慈恩寺唐三藏院后檐階,開成末有苔,狀如苦苣。初于磚上,色如鹽綠,輕嫩可愛。談論僧義林,太和初改葬棋法師,初開冢,香氣襲人,側臥磚臺上,形如生。磚上苔厚二寸余,作金色,氣如{蓻火}檀。
瓦松,崔融《瓦松賦序》曰:"崇文館瓦松者,產于屋溜之下。謂之木也,訪山客而未詳。謂之草也,驗農皇而罕記。"賦云:"煌煌特秀,狀金芝之產溜;歷歷虛懸,若星榆之種天。葩條郁毓,根柢連卷。間紫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煙。"又曰:"慚魏宮之鳥悲,恧漢殿之紅蓮。"崔公學博,無不該悉,豈不知瓦松已有著說乎?
《博雅》:"在屋曰昔耶,在墻曰垣衣。"《廣志》謂之蘭香,生于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命長安西載其瓦于洛陽,以覆屋。前代詞人詩中多用昔耶,梁簡文帝《詠薔薇》曰:"緣階覆碧綺,依檐映昔耶。"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泄則瓦生松。大歷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狀請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祖父已嘗瓦此殿矣。"眾工不服,因曰:"若有能瓦,畢不生瓦松。"眾方服焉。又有李阿黑者,亦能治屋。布瓦如齒,間不通綖,亦無瓦松。《本草》:"瓦衣謂之屋游。"
瓜,惡香,香中尤忌麝。鄭注太和初赴職河中,姬妾百余盡騎,香氣數里,逆于人鼻。是歲自京至河中所過路,瓜盡死,一蒂不獲。
芰,今人但言菱芰,諸解草木書亦不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言,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今蘇州折腰菱多兩腳。成式曾于荊州,有僧遺一斗郢城菱,三角而無傷(一曰刺),可以節(一曰挼)莎。
芰,一名水栗,一名薢茩。漢武昆明池中有浮根菱,根出水上,葉淪沒波下,亦曰青水芰。玄都有菱碧色,狀如雞飛,名翻雞芰,仙人鳧伯子常采之。
兔絲子,多近棘及藋,山居者疑二草之氣類也。
天名精,一曰鹿活草。昔青州劉〈忄盡〉,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忄盡〉怪而拔草,復倒。如此三度,〈忄盡〉密錄此草種之,多主傷折,俗呼為劉〈忄盡〉草。
牡丹,前史中無說處,唯《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成式撿隋朝《種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記說牡丹,則知隋朝花藥中所無也。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長安私第。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公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時尋訪未獲。一本有詩云:"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太常博士張乘嘗見裴通祭酒說。又房相有言:"牡丹之會,琯不預焉。至德中,馬仆射鎮太原,又得紅紫二色者,移于城中。"元和初猶少,今與戎葵角多少矣。韓愈侍郎有疏從子侄自江淮來,年甚少,韓令學院中伴子弟,子弟悉為凌辱。韓知之,遂為街西假僧院令讀書,經旬,寺主綱復訴其狂率。韓遽令歸,且責曰:"市肆賤類營衣食,尚有一事長處。汝所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謝,徐曰:"某有一藝,恨叔不知。"因指階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黃、赤,唯命也。"韓大奇之,遂給所須試之。乃豎箔曲尺遮牡丹叢,不令人窺。掘窠四面,深及其根,寬容入座。唯赍紫礦、輕粉、朱紅,旦暮治其根。幾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曰:"恨校遲一月。"時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發,色白紅歷綠,每朵有一聯詩,字色紫,分明乃是韓出官時詩。一韻曰"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十四字,韓大驚異。侄且辭歸江淮,竟不愿仕。
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深紫、黃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徑七八寸。興善寺素師院牡丹,色絕佳。元和末,一枝花合歡。金燈,一曰九形,花葉不相見,俗惡人家種之,一名無義草。合離,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環之,相須而生,而實不連,以氣相屬,一名獨搖,一名離母,言若士人所食者,合呼為赤箭。
蜀葵,可以緝為布。枯時燒作灰,藏火,火久不滅。花有重臺者。
茄子,茄字本蓮莖名,革遐反。今呼伽,未知所自。成式因就節下食有伽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云:"一名落蘇,事具《食療本草》。此誤作《食療本草》,元出《拾遺本草》。"成式記得隱侯《行園》詩云:"寒瓜方臥垅,秋菰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郁參差。"又一名昆侖瓜。嶺南茄子宿根成樹,高五六尺。姚向曾為南選使,親見之。故《本草》記廣州有慎火樹,樹大三四圍。慎火即景天也,俗呼為護火草。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動氣發疾。根能治灶瘃。欲其子繁,待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之稼茄子。僧人多炙之,甚美。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西明寺僧造玄(一曰"玄造")院中有其種。《水經》云:"石頭四對蔡浦,浦長百里,上有大荻浦,下有茄子浦。"
異菌,開城元年春,成式修竹里私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枝蠹折,因伐之,余尺許。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鞴(一曰鞴),高尺余。至午,色變黑而死,焚之氣如麻香。成式嘗置香爐于枿臺,每念經,門生以為善徵。后覽諸志怪,南齊吳郡褚思莊,素奉釋氏,眠于渠下,短柱是楠木,去地四尺余,有節。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于節上,黃色鮮明,漸漸長數尺。數日,遂成千佛狀,面目爪指及光相衣服,莫不完具。如金碟隱起,摩之殊軟。常以春末生,秋末落,落時佛行如故,但色褐耳。至落時,其家貯之箱中。積五年,思莊不復住其下。亦無他顯盛,闔門壽考,思莊父終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壯年。
又梁簡文延香園,大同十年,竹林吐一芝,長八寸,頭蓋似雞頭實,黑色。其柄似藕柄,內通干空(一曰"柄干通空"),皮質皆純白,根下微紅。雞頭實處似竹節,脫之又得脫也。自節處別生一重,如結網羅,四面同(一曰周),可五六寸,圓繞周匝,以罩柄上,相遠不相著也。其似結網眾目,輕巧可愛,其柄又得脫也。驗仙書,與威喜芝相類。
舞草,出雅州。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謳曲,必動葉如舞也。
護門草,常山北。草名護門,置諸門上,夜有人(一曰物)過輒叱之。
仙人條,出衡岳。無根蒂,生石上,狀如同心帶,三股,色綠,亦不常有。
睡蓮,南海有睡蓮,夜則花低入水。屯田韋郎中從事南海,親見。
蔓金苔,晉時外國獻蔓金苔,縈聚之如雞卵。投水中,蔓延波上,光泛鑠日如火,亦曰夜明苔。
異蒿,田在實,布之子也。大和中,嘗過蔡州北。路側有草如蒿,莖大如指,其端聚葉,似鷦鷯巢在顛。折視之,葉中有小鼠數十,才若皂莢子,目猶未開,啾啾有聲。
蜜草,北天竺國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鹽。
老鴉爪籬,葉如牛蒡而美。子熟時色黑,狀如爪籬。
鴨舌草,生水中,似莼,俗呼為鴨舌草。
胡蔓草,生邕、容間。叢生,花偏如支子稍大,不成朵,色黃白。葉稍黑,誤食之,數日卒,飲白鵝、鴨血則解。或以一物投之,祝曰:"我買你。"食之立死。
銅匙草,生水中,葉如剪刀。
水耐冬,此草經冬在水不死。成式于城南村墅池中見之。
天芊,生終南山中。葉如荷而厚。
水韭,生于水湄,狀如韭而葉細長,可食。
地錢,葉圓莖細,有蔓生溪澗邊,一曰積雪草,亦曰連錢草。
蚍蜉酒草,一曰鼠耳,象形也。亦曰尤心草。
盆甑草,即牽牛子也。結實后斷之,狀如盆甑。其中有子似龜,蔓如薯蕷。
蔓胡桃,出南詔。大如扁螺,兩隔,味如胡桃。或言蠻中藤子也。
油點草,葉似莙薘,每葉上有黑點相對。
三白草,此草初生不白,入夏葉端方白。農人候之蒔,曰:"三葉白,草畢秀矣。"其葉似薯蕷。
落回(一曰"博落回")有大毒,生江淮山谷中。莖葉如麻。莖中空,吹作聲如勃邏回,因名之。
蒟蒻,根大如碗,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
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亦去衣垢。
通脫木,如蜱麻,生山側。花上粉,主治惡瘡。心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毗尸沙花,一名日中金錢花,本出外國,梁大同一年進來中土。
左行草,使人無情。范陽長貢。
青草槐,龍陽縣裨牛山南有青草槐,叢生,高尺余。花若金燈,仲夏發花,一本云迄千秋。
竹肉,江淮有竹肉,生竹節上如彈丸,味如白雞,皆向北。有大樹雞,如杯棬,呼為胡孫眼。
廬山有石耳,性熱。
野狐絲,庭有草蔓生,色白,花微紅,大如栗,秦人呼為狐絲。
金錢花,一云本出外國,梁大同二年進來中土。梁時,荊州掾屬雙陸,賭金錢,錢盡,以金錢花相足,魚弘謂得花勝得錢。
荷,漢明帝時,池中有分枝荷,一莖四(一曰兩)葉,狀如駢蓋。子如玄珠,可以飾珮也。靈帝時,有夜舒荷,一莖四蓮,其葉夜舒晝卷。
夢草,漢武時異國所獻,似蒲,晝縮入地,夜若抽萌。懷其草,自知夢之好惡。帝思李夫人,懷之輒夢。
烏蓬,葉如鳥翅,俗呼為仙人花。
雀芋,狀如雀頭,置干地反濕,置濕處復干。飛鳥觸之墮,走獸遇之僵。
望舒草,出扶支國。草紅色,葉如蓮葉,月出則舒,月沒則卷。
紅草,山戎之北有草,莖長一丈,葉如車輪,色如朝虹。齊桓時,山戎獻其種,乃植于庭,以表霸者之瑞。
神草,魏明時,苑中合歡草狀如蓍,一株百莖,晝則眾條扶疏,夜乃合一莖,謂之神草。
三蔬,晉時有芳蔬園,在墉(一曰"金墉")之東,有菜名蕓薇,類有三種:紫色為上蔬,味辛;黃色為中蔬,味甘;青者為下蔬,味咸。常以三蔬充御菜,可以藉食。
掌中芥,末多國出也。取其子,置掌中吹之,一吹一長,長三尺,乃植于地。
水網藻,漢武昆明池中有水網藻,枝橫側水上,長八九尺,有似網目。鳧鴨入此草中,皆不得出,因名之。
地日草,南方有地日草。三足鳥欲下食此草,羲和之馭,以手掩烏目,食此則美悶不復動。東方朔言,為小兒時,井陷,墜至地下,數十年無所寄托。有人引之,令往此草中,隔紅泉不得渡,其人以一只屐,因乘泛紅泉,得至草處食之。
挾劍豆,樂浪東有融澤,之中生豆莢,形似人挾劍,橫斜而生。
牧靡,建寧郡烏句山南五百里,牧靡草可以解毒。百卉方盛,烏鵲誤食烏喙中毒,必急飛牧靡上,啄牧靡以解也。
續卷八:支動(節選)
青蚨,似蟬而狀稍大,其味辛可食。每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人將子歸,其母亦飛來。不以近。遠,其母必知處。然后各致小錢于巾,埋東行陰墻下。三日開之,即以母血涂之如前。每市物,先用子即子歸母,用母者即母歸子,如此輪還,不知休息。若買金銀珍寶,即錢不還。青蚨,一名魚伯。
鯽魚,東南海中有祖州,鯽魚出焉,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此魚狀,即與江河小鯽魚相類耳。潯陽有青林湖,鯽魚大者二尺余,小者滿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熱也。
鄲縣侯生者,于漚麻池側得鱓魚,大可尺圍,烹而食之,發白復黑,齒落更生,自此輕健。
五時雞,影鵝池北有鳴琴苑,伺夜雞鳴,隨鼓節而鳴,從夜至曉,一更為一聲,五更為五聲,亦曰五時雞。
續集卷九·支植上
衛公平泉莊有黃辛夷、紫丁香。
都勝花,紫色,兩重心。數葉卷上如蘆朵,蕊黃葉細。
那提槿花,紫色,兩重葉。外重葉卷心,心中抽莖,高寸余。葉端分五瓣如帶,瓣中紫蕊。莖上黃葉。
月桂,葉如桂,花淺黃色,四瓣,青蕊。花盛發,如柿葉帶棱。出蔣山。
溪蓀,如高粱姜。生水中。出茆山。
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
貞桐,枝端抽赤黃條,條復旁對,分三層。花大如落蘇花,作黃色,一莖上有五六十朵。
俱那衛,葉如竹,三莖一層。莖端分條如貞桐。花小,類木槲。出桂州。
瘴川花,差類海榴,五朵簇生。葉狹長重沓,承于花底。色中第一,蜀色不能及。出黎州按轡嶺。
木蓮花,葉似辛夷,花類蓮花,色相傍。出忠州鳴玉溪,邛州亦有。
牡桂,葉大如苦竹葉,葉中一脈如筆跡。花帶葉三瓣,瓣端分為兩歧,其表色淺黃,近歧淺紅色。花六瓣,色白,心凸起如荔枝,其色紫。出婺州山中。
簇蝶花,花為朵,其簇一蕊,蕊如蓮房,色如退紅。出溫州。
山桂,葉如麻,細花紫色,黃葉簇生如慎火草。出丹陽山中。
那伽花,狀如三春無葉花,色白心黃,六瓣。出舶上。
南安有人子藤,紅色,在蔓端有刺,其子如人狀。昆侖燒之集象,南中亦難得。
三賴草,如金色,生于高崖,老子弩射之,魅藥中最切。
衛公言:"桂花三月開,黃而不白。"大庾詩皆稱桂花耐日。又張曲江詩"桂花秋皎潔",妄矣。
木中根固柿為最,俗謂之柿盤。
曹州及揚州淮口出夏梨。
衛公言:"滑州櫻桃十二枚長一尺。"
韋絢云:"湖南有靈壽花,數蒂簇開,視(一曰規)日如槿,紅色。春秋皆發,非作杖者。"
又言:"衡山祝融峰下法華寺,有石榴花如槿,紅花。春秋皆發。"
衛公又言:"衡山舊無棘,彌境草木,無有傷者。曾錄知江南,地本無棘,潤州倉庫或要固墻隙,植薔薇枝而已。"
衛公言:"有蜀花鳥圖,草花有金粟、石闞、水禮、獨角將軍、藥管。石闞葉甚奇,根似棕葉。大凡木脈皆一脊,唯桂葉三脊。近見菝葜亦三脊。"
莼根,羹之絕美,江東謂之莼龜。
王旻言:"蘿蓄(一曰卜)根莖,并生熟俱涼。
重臺朱槿,似桑,南中呼為桑槿。
金松,葉似麥門冬,葉中一縷如金綖。出浙東,臺州猶多。
衛公言:"回訖草鼓如鼓,及難,果能菜。"
江淮有孟娘菜,并益肉食。
又青州防風子可亂畢撥。
又太原晉祠,冬有水底蘋,不死。食之甚美。
衛公言:"蜀中石竹有碧花。"
又言:"貞元中牡丹已貴。柳渾善言:'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校幾多。'"成式又嘗見衛公圖中有馮紹正雞圖,當時已畫牡丹矣。
衛公莊上舊有同心蒂木芙蓉。
衛公言:"金錢花損眼。"
紫薇,北人呼為猴郎達樹,謂其無皮,猿不能捷也。北地其樹絕大,有環數夫臂者。
衛公言:"石榴甜者謂之天漿,能已乳石毒。"
東都勝境有三溪。今張文規莊近溪,有石竹一竿,生癭,今大如李。
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卻青。
太常博士崔碩云:"汝西有練溪,多異柏。及暮秋,葉上斂,俗呼合掌柏。"
洛中鬻花木者言:"嵩山深處有碧花玫瑰,而今亡矣。"
崔碩又言:"常盧潘云:衡山石,名懷。"
三色石楠花,衡山石楠花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亦有無花者。
衛公言:"二鬣松,與孔雀松別。"又云:"欲松不長,以石抵其直下根,便不必千年方偃。"
東都敦化坊百姓家,太和中有木蘭一樹,色深紅。后桂州觀察使李勃看宅人,以五千買之。宅在水北。經年,花紫色。
處士鄭又玄云:"閩中多佛桑樹,樹枝葉如桑,唯條上勾。花房如桐,花含長一寸余,似重臺狀。花亦有淺紅者。"
獨梪樹,頓丘南應足山有之。山上有一樹,高十余丈,皮青滑似流碧,枝干上聳,子若五彩囊,葉如亡子鏡,世名之仙人獨梪樹。
木龍樹,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龍寺,寺有三層磚塔,高丈余。塔側生一大樹,縈繞至塔頂,枝干交橫。上平,容十余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帳。莫有識此木者,僧呼為龍木。梁武曾遣人圖寫焉。
魚甲松,洛中有魚甲松。
續集卷十·支植下
青楊木,出峽中。為床,臥之無蚤。
夏州槐,夏州唯一郵有槐樹數株,鹽州或要葉,行牒求之。
蜀楷木,蜀中有木類柞,眾木榮時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陰,蜀人呼為楷木。
古文柱,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長溪水沖擊山麓崩,長六七尺,下得柱千余根,皆十圍。長者一丈,短者八九尺。頭題古文字,不可識。江淹以問王儉,儉云:"江東不閑隸書,秦漢時柱也。"
色綾木,臺山有色綾木,理如綾文。百姓取為枕,呼為色綾枕。
鹿木,武陵郡北有鹿木二株,馬伏波所種,木多節。
倒生木,此木依山生,根在上,有人觸則葉翕,人去則葉舒。出東海。
黝木,節似蟲獸,可以為鞭。
桄榔樹,古南海縣有桄榔樹,峰頭生葉,有面,大者出面百斛。以牛乳啖之,甚美。
怪松,南康有怪松,從前刺史令畫工寫松,必數枝衰悴。后因一客與妓環飲其下,經日松死。
河泊下材,中宿縣山下有神宇,溱水至此沸騰鼓怒,槎木泛至此淪沒,竟無出者,世人以為河泊下材。
交讓木,《武陵郡記》:"白雉山有木,名交讓。眾木敷榮后方萌芽,亦更歲迭榮也。"
三枝槐,相國李石,河中永樂有宅,庭槐一本,抽三枝,直過堂前屋脊,一枝不及。相國同堂兄弟三人,曰石,曰程,皆登第、宰執,唯福一人,歷七鎮使相而已。
無患木,燒之極香,辟惡氣,一名噤婁,一名桓。昔有神巫曰瑤〈月毛〉,能符劾百鬼,擒魑魅,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木。
醋心樹,杜師仁常賃居,庭有巨杏樹。鄰居老人每擔水至樹側,必嘆曰:"此樹可惜。"杜詰之,老人云:"某善知木病,此樹有疾,某請治。"乃診樹一處,曰:"樹病醋心。"杜染指于蠹處,嘗之,味若薄醋。老人持小鉤披蠹,再三鉤之,得一白蟲如蝠。乃傅藥于瘡中,復戒曰:"有實自青皮時必摽之,十去八九則樹活。"如其言,樹益茂盛矣。又云:"嘗見《栽植經》三卷,言木有病醋心者。"
女草,葳蕤草一名麗草,亦呼為女草,江湖中呼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為名。
山茶花,山茶葉似茶樹,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緋,十二月開。
異木花,衛公嘗獲異木一株,春花紫。予思木中一歲發花唯木蘭。
王母桃,洛陽華林園內有之,十月始熟,形如栝蔞。俗語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勞。"亦名西王母桃。
胡榛子,阿月生西國,蕃人言與胡榛子同樹,一年榛子,二年阿月。
橄欖子,獨根樹東向枝曰水威,南向枝曰橄欖。
東荒栗,東方荒中有木,名曰栗。有殼,徑三尺二寸。殼刺長丈余。實徑三尺。殼亦黃。其味甜,食之令人短氣而渴。
猴栗,李衛公一夕甘子園會客,盤中有猴栗,無味。陳堅處士云:"虔州南有漸栗,形如素核。"
儋岸芥,芥高者五六尺,子大如雞卵。
儋崖瓠,儋崖種瓠,成實率皆石余。
童子寺竹,衛公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石桂芝,生山石穴中,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大如絞尺,光明而味辛。有枝條,搗服之,一斤得千歲也。
石發,張乘言:"南中水底有草,如石發,每月三四日始生,至八九日已后可采,及月盡悉爛,似隨月盛衰也。"
席箕,一名塞蘆,生北胡地。古詩云:"千里席箕草。"
宋州莆田縣破岡山,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簣,莖及蓋黃白色,其下淺紅,盡為過僧所食,云美倍諸菌。
大食勿斯離國石榴重五六斤。
南中桐花有深紅色者。
東宮郡,漢順帝時屬南海,西接高涼郡。又以其地為司諫都尉。東有蕪地,西鄰大海。有長洲,多桃枝竹,緣岸而生。
楓樹子大如雞卵,二月華已乃著實,八九月熟,曝乾燒之,香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