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者的話說:《基業長青》一書,其實不是講如何創建“可以”長青的基業,而是說,我們應該創建那些“值得”長青的基業——創建一家有內在品質的公司,如果它不幸消亡,那會讓這個世界感覺若有所失。我的理解是要想做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首先要選準值得長青的基業然后把業務做得足夠融入社會,足夠入世,企業的本質就是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然后獲得相應的回報,可見一家能夠基業長青的企業必定是能夠持續不斷為社會提供價值的。
全書分為:翹楚中的翹楚、造鐘而不是報時、超越利潤的追求、保存核心刺激進步、膽大包天的目標、教派般的文化、擇強汰弱的進化、自家長成的經理人、永遠不夠好、起點的終點、構建愿景;從這些形象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本書大致想陳述什么樣的內容。我認為首先要提的是本書作者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如何去研究一個題目。
研究目的
1、找出最為高瞻遠矚公司共同擁有、使他們有別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特質和動力,并把這些發現化為有用的觀念框架。
2、有效地把這些發現和觀念向大家介紹,以便影響管理方法,造福想要創立、發展和維持高瞻遠矚公司的人士。
研究對象
避免偏愛和信息掌握不全面而導致標桿企業選擇錯誤——在大范圍基礎上,找出不同規模產業、形態和地理位置的杰出公司,針對這些CEO進行調查,由他們協助擬定目標公司名單(高層從業者擁有超越學界的務實知識同時比較關注行業杰出公司的情況)
研究方法
作者們采用的是比較對照的研究方法。首先要避免一個常識性錯誤,例如在找尋共同特質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大樓,于是我們就會下結論:高瞻遠矚公司一定與大樓有關,顯然這是極其荒謬的。其次在對照組的選擇上作者們也是精心選擇:創立時代相同、創業時的產品和市場相似、受訪CEO提到的次數較少、對照公司并不差勁。
研究內容
從歷史的角度、從公司誕生之初至今的時間長度上來回答一系列問題,因為這樣的研究結論才具有普適的價值,也因為只有站在歷史的維度才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背后的根本動力。之后就是面對如此繁多的內容到底該從何處入手,諸如:企業戰略、組織結構、管理、文化、價值觀、、、為了全面而系統,作者們用組織流分析系統搜集資料后梳理標定了9大類信息,然后從海量的數據資料中歸納出幾個貫穿全局的重要概念,尋找反復出現的模式,辨認基本的趨勢和力量,最后把研究結果和觀念放在嚴肅的實際情況之下考察,形成閉環。
研究結果首先要破解大家的12個迷思,也即大家并不正確的通常認知(偉大的公司靠偉大的構想起家、高瞻遠矚的公司需要杰出而且眼光遠大的魅力型領導者、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的、高瞻遠矚公司擁有共通的“正確”價值觀、唯一不變的是變動、績優公司事事謹慎、高瞻遠矚公司是每一個人絕佳的工作地點、最成功公司的最佳行動都是來自高明復雜的戰略規劃、公司應禮聘外來CEO,才能刺激根本變革、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擊敗競爭對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公司高瞻遠矚,主要依靠“愿景宣言”)
優秀卓越的公司是領導者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單一產品的成功也并非經營的至高境界,做企業的只有為企業打造卓越的基因才能賦予其強大的生命力,使其不斷創造卓越的產品,最終基業長青。正如致力于造鐘才能實現精準的報時一樣,把做產品當做過程,而把做一家卓越的公司作為目標才能使之長青,反之,如果把創造成功的產品當做最終結果去追求,則本末倒置終將行而不遠。
從發心開始就擁有超越利潤追求的公司更加能夠基業長青,短期的利益追求和長期崇高的理想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可以兼容并蓄的。我們用務實的理想主義來描述默克公司:我們要始終不忘藥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如果我們記住這一點,就絕對不會沒有利潤;我們記得越清楚,利潤就越大。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的公司來講,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生命!同時,研究也未發現任何特別的理念內容和成為高瞻遠矚公司密切相關,研究顯示,理念的真實性和公司持續一貫符合理念的程度要比理念本身更重要。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不需要理性或者外界的肯定,也不會隨著當時的趨勢和市場情勢搖擺。
保存核心刺激進步是作者們的又一發現,核心的理念是應當不變的,而這些核心所指導的具體行為是可以變化的,是應當變化的,制度要變、文化要變、策略要變、標準也要變,唯一不變的是核心理念。同時刺激追求進步、自我革新的探索、創造、發現的原始驅動力,使得公司能夠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