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來到了雍也篇最后一段文,感嘆自己學習之難宛如逆水行舟。
好不容易,老夫子把仁的標準給降低下來了,以前他把君子抬得高高的,讓我感覺這個世界簡直看不到幾個君子了。在孔夫子看來能推己及人的就是達到仁的程度了,堯舜都只能算仁而非圣;如果對廣大老百姓示好又給他們幫助,那就是圣人了,可見成為圣人之難。
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也算不上圣人,可以算個大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偉大頭銜,但以他一貫表現和圣人還是不相干的,為什么呢?因為孔夫子深深的認為草民鄙陋,根本不在他的眼里。他的好只能施恩給所謂士族,非士不足以相論,和廣大老百姓無關。
倒是現代政府相對奴隸主來說,會更愿意安撫底層老百姓,保證社會基本盤穩定。那么這些統治者們都是大仁人了嗎?
如今肉食者又是否鄙呢?
【原文】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
(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圣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于“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后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