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別人說,人來到世上,就是為了修行。可修行究竟是什么?怎么修行?并沒有人告之,或許是每一個人對這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亦或許這本身就是修行的重要實踐內容,沒有答案只有探索。
孟子曾經說:"親親則仁民,仁民則愛物",能夠理解到的意思是先關愛最親近的人,如果做到了還有能力就可以去愛更多的人,學會了關愛人尊重人最終內心會超越人去關愛世間萬物,這句話似乎給茫然的我們提供了按圖索驥的便利,因為通俗,因為通用,因為通暢。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非世界改造者,但我們都可以做到令身邊親近之人更快樂更幸福,我們身邊那些平凡卻有著人格魅力的人都在如此踐行。
也許第一個最應該愛的人應該是自己,因為我是一切的根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自己的愛正是生命清澈純凈的根本,其實道理都是懂的,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言志要愛自己,可奇特的是每個人對愛自己的表達方式千差萬別,吃喝玩樂謂之愛,內外兼修亦是愛,誰好誰賴還真不好說,唯有度值得思量!有的人對己之愛是放松,而有的人則是放縱,放松者收放自如,如同海浪般優雅,而放縱者則是一發不可收,如同海嘯般瘋狂,何為愛?何為害?修行者自知。
愛不是傾倒,愛是滿溢。當我們有能力將自己愛的容器填滿,愛就會滿出來分享給親近我們的人,若我們本身就匱乏,很難想像那究竟是分享?還是索取?先分享給誰呢?有血緣的親人,有情緣的朋友,有機緣的同事與客戶,愛不需要千里迢迢,更不需要萬人皆知,愛從身邊開始就好,因為世間所有修行者都不是學登天之術,只是學行路之法。
普通的人能做到"親親"己經能夠感受到了修行的美好,因為自身的克己與努力,讓自己生發了智慧,讓親人,朋友,同事,客戶......因此而感受過幸福,這是多么令人心動與向往,或許"仁民"與"愛物"之修行也就在路上了!
(黃文斌與鄧永紅夫婦,和諧文化創始人,堅持自我修持的實踐者,愛自己,愛家人,愛團隊,愛社會,最值得致敬的是所做之公益皆是默默進行,真實踐行佛陀"布施"之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