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生中總有幾個刻骨銘心的瞬間,總有幾個至關重要的人,總有幾句觸動心靈的話語,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有一股永不泯滅的精神力量,鼓舞我們勇敢前行。
那天去小學同學家里玩,坐在廚房的暖爐上,一邊烤火一邊聊天。小學同學的媽媽問我們幾個的學習狀況后說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不知道其他幾個同學記住沒,反正我是深深記到了心里,直到現在還時常想起那一幕這句話。不僅記住了,還運用到了我的生活學習中,也會跟我的學生講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之大。
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好像都在提倡吃苦精神。我是這樣理解“吃苦”的:生活本身就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包括很小的事情,只要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經歷去處理的,都可以理解為生活中的“小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或者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并不是說身體或心靈一定要經受多大的痛苦、挫折或者打擊,而是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我寧愿把“吃苦”理解為“努力”,因為努力過后或多或少都有收獲,即“先苦后甜”。
02
自認為用心理學中的“推遲滿足感”來解釋“先苦后甜”最恰當不過了。
所謂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舉個拖延癥的例子。有的人因為拖延而感到苦惱,每天的任務都不能按時完成,總是需要加班。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有沒有這種現象,我有。我為什么這么能拖延呢?當天寫在紙上的計劃中,通常情況下都是先挑容易的任務做,把感覺比較困難的事情放在最后,而比較難的事情必然是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于是乎,拖呀拖,直到這件事情不得不做的時候,直到最后期限的時候,神經才會繃緊,才開始做最后的工作。而這時候已經比較晚了,自己必須加班加點,也會給別人展現一種“我在加班,我很努力”的現象,其實都是假象。
03
工作中的拖延就像吃蛋糕,愛吃奶油的你是先吃奶油還是先吃蛋糕?
又像小時候和同伴一起玩游戲機,你是選擇自己先玩一小時讓給同伴玩呢?還是先讓同伴玩一個小時,接下來你就可以一直玩?等到最后,再沒有人催促你,你就可以享受到最大的樂趣。
所以,不妨先把困難的事情解決掉,一大早就解決掉,那么這一整天都可以輕松自在,無憂無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