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碎片時間,開始學習張宏武說正面管教《新知父母的7周課》
想聽的爸爸媽媽,可以上喜馬拉雅搜索張宏武說正面管教
第三課:關于“不要”的表達方式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不少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各種探索的過程,比如用手去摸電源插頭,看到地上有東西就往嘴巴里塞,或者翻箱倒柜,我們下意識第一反應就會說:別動,不要吃臟東西!大了一些,我們甚至會聽到家長說:不要跑,不要鬧,不要玩手機,不要打游戲,不要總是玩,不練琴。。。,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這些對孩子不管用,他們對這些話天然免疫,充耳不聞。
做一個實驗:深呼吸,吸氣、呼氣。。。接下來請大家千萬不要想一只粉紅色的大象!
接下來請大家告訴我究竟你們大腦中出現了什么?如果沒有猜錯,你的大腦里出現了一只粉紅色的大象,對嗎?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啊,明明我們說的是不要想啊,明明我說的是不要想,為什么這只粉紅色大象就跳到你的腦海里了呢?這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的神奇之處,對于類似的不要/不/別這樣的抽象詞匯,沒有對應的圖景符號,而這些字眼后面的名詞動作,往往卻又對應的畫面,大腦往往就呈現出后者了。而且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對于“不"這個禁止性詞語的理解,可能和我們成人認為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最后,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包括承認,對“不”的感受和反應通常是負面的。如果你愿意,我邀請你在今天課程結束后,閉上眼睛,邀請一個家人對你說“不",來感受一下你的情緒包括身體的反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個總是聽到“不”的孩子,他的情緒和反應是怎樣的?這樣我們也會理解,一個孩子為什么你叫他不要跑,他卻跑的更歡,不要叫,可能還會尖叫。
理解成因,還要學會如何應對?給大家三個建議:以“不要跑”為例
1.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而且和孩子一起做
(比如說:不要跑,我們可以喊他慢慢走,拉著爸爸媽媽走,或者靠邊走?同時做到去拉住他的手慢慢走!@做總比說重要)
2.有條件的許可
(比如是真的不能讓孩子跑媽?那什么情況可以跑?操場上/人行道/公園草坪上可以跑)
3.給孩子選擇
(你愿意像大象一樣咚咚的走,還是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的走?)
4.提出啟發式的問題
(在擁擠的地方,怎樣走是安全的?)
那是說做父母永遠不能說“不”嗎?當然不是,我們只是體會“從無到有,從不到是”的溝通思路的轉變,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請大家思考我們的“不”語言可以怎樣有效轉化?
作業:
覺察自己對孩子說的不的話,然后我們來嘗試一下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邀請大家一起把覺察和嘗試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