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深深深幾許 系列001》——
? ? ? 文本邏輯與課堂邏輯
——《麥琪的禮物》聽后的幾個問題
? ? ? ? 昨天上午聽了嚴老師的課,課題是《麥琪的禮物》,嚴老師的課節奏緊湊,邏輯清晰。課后,馬上進行簡短的評課,澄清許多問題,可謂高效。當然,自然也留有疑惑。
? ? ? ? 問題一:高效課堂的評價維度。
? ? ? ? 評課的時候,曹曉麗老師感慨到:一節課的課容量好大,課堂效率好高!楊超老師單刀直入,指出課上講得多了點兒。那么問題來了,課堂效率是指課容量的廣度,還是理解的深度?或者說兩者要怎樣平衡,才能讓學生的收獲最大化?我們如何評價學生的收獲,是知識的廣度,還是思想的深度?是課堂上學生參與的廣泛度,還是對話的深度?這些問題尚需進一步澄清。
? ? ? ? 問題二:文本邏輯與課堂邏輯。
? ? ? ? 課件呈現的最后一個問題:讀了這篇小說,你感動么?請從小說的要素上思考,為何這篇小說如此打動你?
? ? ? ? 王靜老師的疑問是:除了這對窮困夫婦之間令人感動的真愛之外 讓我感受更為深刻的是悲愴。為對方傾其所有就是真愛嗎?包括賴以生存的面包,還有支撐我們體面活下去的尊嚴, 真愛沒有別的方式了嗎?在我看來,這種愛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可取。(本段文字經王靜老師整理而成)
? ? ? ? 王靜老師的疑問里有兩個要點,:
? ? ? ? 一、閱讀感受與真實性。讀完小說之后,給讀者留下的不僅僅是因真愛而感動,更有因貧窮而傾其所有的悲愴。是感動,還是悲愴?小說的情感基調如何確定?感動不感動的關鍵在于故事的真實不真實。當然,小說的真實是詩之真,而非史之真,如果按照史之真來要求小說,就有點兒越界了。小說是人類情感的試驗場,作者往往會將主人公放在極端的環境中進行考驗,從而揭示人的可能性。雖說是試驗,但其試驗環境卻是高度仿真的,仿真程度越高,情感的真實性越強,感人的力量也就愈大。歐·亨利小說藝術的特點在于其精致的結構,然而其缺點也在于此,設計感太強,讓人感覺不真實,以致于減損了小說感人力量。
? ? ? ? 悲愴不僅是因為貧窮,更是因為雙方采取的愛的方式,愛一定要傾其所有么(包括物質層面的面包和精神層面的身份與尊嚴)?進一步的問題是,作者對這種愛僅僅是贊美么?有沒有反思和批判?這就涉及另一組問題,即文本邏輯與課堂邏輯。
? ? ? ? 作者有反思和批判么?沒有,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證據是小說的結構、題目“麥琪的禮物”以及作者在結尾處的說明——“那三位麥琪,讀者都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們帶來禮物,送給生在馬槽里的圣嬰耶穌。他們首創了圣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他們既然有智慧,他們的禮物無疑也是聰明的,可能還附帶一種碰上收到同樣的東西時可以交換的權利。我的拙筆在這里向讀者敘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那兩個住在一間公寓里的笨孩子,極不聰明地為了對方犧牲了他們家里最寶貴的東西。但是,讓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一句最后的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兩個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接受禮物的人當中,像他們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是麥琪。”
? ? ? ? 因此,從文本邏輯來講,作者是歌頌這種愛情的,是想借此而打動讀者的,而不是悲愴,讓讀者來反思和批判的,這是文本的邏輯,我們應該遵守。
? ? ? ? 然而,作者沒有反思和批判,上課可以涉及么?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的對話么?當然。因為課堂有課堂的邏輯,課堂不僅僅要理解文本,還要理解生命和文明。在課堂上,我們要尊重文本與作者,但也可以突破文本與作者,站在當下的立場,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進而升華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既要遵循文本邏輯,也要遵循課堂邏輯。
? ? ? ? 初次聽課,便感受到了嚴老師的嚴謹與開放,感受到了中語組的坦誠與深刻,這是對南明文化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