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現有產品進行可用性測試,旨在發現用戶在使用產品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到優化的方案,最終提高產品的可用性。假如產品的可用性可以分為三個檔次:可用,易用和樂用。那么三個檔次之間存在著體驗的遞進關系,“可用”代表著產品能滿足用戶需求;“易用”代表產品不僅能滿足用戶需求而且簡單易懂,用戶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簡單的提示就能對產品運用自如;那么“樂用”代表著這個產品不僅簡單易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還能有情感上的美好體驗,比如成就感、情感共鳴、意外的驚喜、感動和快樂。可用性測試的目的就是要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場景中從可用到易用,最好能達到樂用。
? ? ? ?讓產品達到“樂用”的檔次是比較難的,產品設計者必須深刻的理解用戶的需求及應用場景,攻克技術和工藝等難關,用“神來之筆”給用戶帶來打動人心的使用體驗。想象100年前一直騎馬的人第一次乘坐福特汽車時的感受,再想想一直使用命令行操作界面的人第一次看到蘋果的Macintash計算機,第一次使用圖形界面時的感受,那應該就是“樂用”的體驗。雖然“樂用”難以達到,但是“易用”還是可以努力達到的。“可用”但難用的產品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可能會常常抱怨“誰這么蠢,居然設計成這個樣子?”然后將就著使用。如果能讓我們的產品都能達到易用的層次,這個世界就能少了一點抱怨,變得更加友好。
? ? ? ? 說到產品的可用性,不能不提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這十個原則不僅能在設計的時候提供指導,還能在測試的過程中帶來啟發。關于尼爾森可用性原則,現在網上有很多個版本,我也懶得去考證哪個是最正宗的。我這里有個版本,我覺得是很實用的,比較靠譜的:
這個可用性原則原本是用來作“啟發式”設計的,我認為在可用性測試的過程中同樣適用。這張圖把十個原則按照理解(產品)、操作(用戶)和反饋(產品)進行分組。
? ? ? ? ?理解,這一組的三個原則從產品傳遞給用戶信息的角度出發,有利于用戶理解產品,快速形成正確的心智模型:1.一致性(Consistency),產品從色彩、文案、組件及操作的方式都要保持統一性。相同不需要理由,不同的話就需要特別的原因,為什么要不一樣?多問幾次為什么要設計的不一樣;2.用戶熟悉的意象和語言(use familar metaphors,languege),使用用戶熟悉的設計語言及業界成熟的設計規范去表達傳遞產品的意圖。慎重創新,千萬不要標新立異。如果你的“創新”不能達到突破性的效果,或者沒有充足的理由,請老老實實恰當的運用已有的設計規范,這并不可恥。這樣可以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使用戶從其他產品使用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在新的產品上依然適用;3.簡潔、功能性的設計(clean,functional design),形式追隨功能,功能決定形式,形式和功能統一。簡潔的,功能性的設計有利于形成產品本身的示能(affordance),讓用戶一看見這個產品的結構或界面就能理解如何與之進行交互。不必要的裝飾,或者嘈雜的信息會誤導或者干擾用戶,帶來認知的壓力和負擔。
? ? ? ? 操作,這一組三個原則從用戶操作產品與產品交互的角度出發,有利于用戶順暢地使用產品:1.自由度(freedom),給用戶一種掌控感,不要強迫用戶,給用戶選擇和做決定的權利。“必須得這樣做”,產品如果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是很不禮貌的,會讓用戶反感和排斥。2.靈活高效(flexibility),中級用戶的數量遠高于初級和高級用戶數。為大多數用戶設計,不要低估,也不可輕視,保持靈活高效。3.感知而非回想(recognition over recall),人的長期記憶有缺陷而且不可靠。使用產品過程中避免用戶需要回憶過去的某些信息,即使是前一個界面的信息也不可以。把當前用戶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信息及時提供給用戶,減輕用戶的認知負擔。
? ? ? ? 反饋,這一組的四個原則從產品在用戶的操作后給予用戶的反饋出發,有利于用戶感知結果:1.顯示狀態(show state),實時告知用戶當前處于什么位置。對于耗時的任務,當前進行到什么程度。減輕用戶的焦慮和擔心。及時的反饋并不完全依賴于產品的性能而是設計應該做到的。2.防錯(prevent errors),對于使用過程中的犯錯,用戶會下意識的自責。但是更多事實是設計上的漏洞導致用戶有犯錯的可能。更多的考慮產品的異常情況,邊界情況,考慮更多的可能性。有效地利用各種約束條件避免用戶犯錯。3.糾錯(support error recovery),有時候錯誤不可避免,那么要盡量降低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用戶在探索產品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要鼓勵用戶去嘗試,就要在設計層面盡量避免嘗試的風險和代價。讓用戶方便的回到之前的狀態,退回到錯誤之前,比如iphone的home鍵。4.提供幫助(provide help),這是可用性的最后一道防線了。在用戶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提示幫助用戶完成任務。比如首次使用向導,改版后功能模塊位置移動后的提示,或者是常見問題的指南。
? ? ? ?在產品設計的階段充分考慮到上述的十個方面,在可用性方面理論上沒有什么問題了。理論上理論是和實踐一樣的,實際上往往不一樣。在真實的使用場景下對實際用戶進行可用性測試也就很有必要了。下面總結下可用性測試過程中關鍵步驟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1.明確測試的目的,測試是為了找到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暴露中的嚴重問題。
2.設置關鍵任務,用戶在測試過程中要完成哪些任務?不同類型的用戶可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這些任務是為了驗證哪些預判問題?或者只是測試產品主要任務。
3.梳理問題腳本,用戶在完成測試后需要回答哪些問題?用戶在任務過程中是怎么想的?哪些因素導致用戶無法正常進行任務或者使用過程存在歧義?
4.從不同的維度(新老用戶、性別、年齡、購買頻次、團購與否...)選擇測試用戶并進行分組。預約用戶,安排測試場地及測試時間。
5.記錄(攝像、錄音)觀察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及完成任務的情況。根據問題腳本對用戶提問,并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調整問題。
6.整理分析測試結果,找到問題的共性及影響可用性的嚴重程度。討論得出針對這些問題的優化方案,最終生成可用性測試報告。
7.把測試過程及報告傳達給產品利益相關者并討論方案對策,最終落實方案達到提高產品可用性的目的。
? ? ? 據說5到8個用戶測試完成后,就能完全暴露影響產品可用性的問題。測試的過程中要保證客觀性,因為測試之前,產品和設計師都會對產品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個預判,所以提問時不要誘導用戶。不能讓這些成見影響測試的客觀性,測試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而不是驗證問題。測試的結果往往讓你意想不到,這也是測試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