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咱們廣西的左江花山巖畫藝術文化景觀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5項世界文化遺產、第49項世界遺產,也實現了我國巖畫類世界遺產零的突破。文物研究專家認為花山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群體祭祀遺留下來的遺跡,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從此,咱們廣西也有了世界文化遺產,想想就覺得驕傲自豪啊,2016年的最后一天,小女子和2個小伙伴慕名驅車前往。
這是在景區的一個寨子里偷拍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燒烤,估計是團隊出行吧。一路上有許多游客……我們在蜿蜒曲折的山間穿梭前行。有些安靜,有些荒涼,有些自由,有些遙遠……適合在城市中厭倦了喧鬧的人們到此放松心情。
1.驚喜的是在路上小女子有幸見識了糖都崇左赫赫有名的民間制糖
甘蔗經過這一臺榨糖機榨出蔗汁后把蔗汁引流到煮糖的大鍋里熬煮。
習慣了干凈規整的標配廚房,食品生產車間和流水線。這么一幕,有些潔癖的家伙估計有些受不了吧,然而,這便是生活的豐富多彩吧!有人在窗明幾凈的大廚房里吃著包裝精致的紅糖片,也有人在田間地頭嚼著未曾水洗過的甘蔗;有人在五星級大飯店里里撥弄菜花,也有人在田間地頭,在荒野山村粗糙簡單地炒著菜花;有人在富麗堂皇的宮殿里吃著山珍海味,也有人在碎碗舊鍋里吃著一日三餐。
一開始,小女子看著有些心酸,也許是我來自農村更加懂得老百姓的不容易,也許是看過太多星級大飯店土豪餐,畫面一對比便覺得這些遠離人間繁華的村民有些可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間的豐富多彩似乎與他們無關。
然而,認真地看著阿姨把榨汁后的甘蔗渣趕往爐膛里煮糖的時候,我在她的臉上看到的是喜悅、是收獲,便覺得有了不少安慰。
在鍋里翻騰跳躍的糖漿其實多火熱燦爛!
幸運的是我們路過的時候剛好趕上了大叔煮的最后一鍋糖要出鍋了,我雀躍地用鏡頭記錄了這一刻。嘿嘿,小女子技術太差,對不起啦。
糖漿一個小時左右冷凝變成了糖片。整個過程都充滿了甜蜜,空氣中滿是清香甜蜜的味道,我和小伙伴都說忍不住地努力呼吸。
大叔阿姨很熱情,不停叫我們吃糖,糖漿出鍋的時候我們毫不客氣地吃起來,那甜蜜香濃的味道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口水直溢,哈哈!
就在我們圍觀糖漿的時候,一個老奶奶牽著水牛出現在視野中,她的水牛剛幫忙把甘蔗拉過來榨蔗汁呢。
夕陽下,老奶奶和老牛看著很美。然而多愁善感的我總覺得有些心酸,不為別的,只因為老奶奶這么老了還這樣辛苦工作。但轉念間又覺得正是因為習以為常的勞作給了老奶奶充實的生活,甜蜜的收獲不是嗎?!
2.終于花山巖畫盡收眼底
在江面上前行,看船槳劃開的水痕,我不由地想這里的山,這里的水,它們流過了多少的年年歲歲?而這2000多年前的巖畫,是為了什么人,什么事而作?是怎么畫上去的呢?江水阻隔,是怎么爬上去畫的呢?用繩子?用梯子?用什么顏料?竟然可以在日曬雨淋,風雨雷電中幸存2000多年!作畫用什么工具呢?畫了多久才完成的呢?一連串疑問在我腦海里盤旋。也正是因為如此神秘,如此久遠,如此罕見才足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啊!
游客們對船家打撈出來的河魚、河蝦充滿興趣。然而,船家們卻幾乎日日夜夜重復這樣的生活節奏,已經習以為常。難怪人們都說,旅行就是從一個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待膩了的地方呀!
一種難以言狀的歷史感鋪滿心頭,有些虛無,有些雄壯,有些敬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也許曾經在此發生過;“雞鳴桑樹甸,狗吠深巷中”的畫面此時正上映著。未來,這里又將會演繹什么故事呢?再過2000年,是否又留下一段神秘罕見的傳奇供后人探尋追問呢?
前往的路上看到一枝紅花,匆匆拍了下來。寒意將近,春意闌珊,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