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夜,悄然而至,故鄉的夜晚,有些清冷,站在陽臺上,仰望星空,陰沉沉的天空沒有滿月的皎潔明亮,今年的中秋有點奇特,但我還是思念離去的爺爺奶奶,他們變成了永久的回憶。
? ? ? 這陰沉的夜晚,是月宮里的嫦娥傷心了還是這人間的清冷,涼了秋呢。“八月十五月兒明,爺爺為我做月餅……”這首深情的歌曲在快影里呈現,祝福萬家團圓,悅耳動聽的音樂與動感的畫面,撥動了我的心弦,將濃濃的思念墜落于心海里,蕩漾著陣陣漣漪。
? ? ? 雖然明月不能朗照,但我深深地思念滑落筆端,愛在文字里流淌,訴說著往昔的一幕幕:
? ? ? 我與媽媽再次談到爺爺,媽媽微笑著說:“你爺爺在世時是個做月餅的好手,曾經的歲月里,每到中秋節來臨,爺爺總要盤起泥爐子,給我們做月餅,也給街坊領居做月餅……”因此街坊鄰居都夸贊爺爺的手藝好。
? ? ? 在我的記憶里,爺爺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的樣子,很少發脾氣。曾經的中秋佳節,父親的單位分一些水果,爺爺總是囑咐說,少吃一點,中秋晚上,先供月亮,供完月亮再吃,中秋節當晚,奶奶把月餅切成六份,放到盤子里,然后再把蘋果、西瓜、鴨梨切成對半等分放到盤子里,爸爸忙著把院子打掃干凈,擺放一張大桌子,把擺好的水果和月餅放在桌子上,對著皓月當空的夜空,先供月亮,而那時的我年少無知,迫不及待地盼著,吃到供完月亮的水果和月餅。
? ? ? 好不容易等到供完月亮,我拿了六分之一的月餅問爺爺說:“為什么只能吃一角月餅,不能先吃一整個月餅……”爺爺聽了我的話,笑瞇瞇地告訴我說:“傻孩子,咱家六個人,每人六分之一,代表你是家里一份子,我們吃的是團圓餅……”聽著爺爺的講述,我津津有味地吃著月餅,下意識地點點頭。
? ? ? 爺爺頗有文化,抑揚頓挫地講述著月餅的來歷:
? ? ? 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祭月,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每到中秋節,人們就會在香案上擺上象征豐收的圓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然后爺爺又講到月宮里嫦娥與玉兔,我們圍坐在一起,聽得入神。
? ? ? 一縷清風隨窗而入,我望望窗外,皎潔的月光灑下清輝,我幻想著美麗的嫦娥仙子會抱著玉兔,在偷窺人間的團圓之夜的風趣幽默的場景吧。
? ? ? 歲月匆匆而過,爺爺奶奶變成了回憶,思念滿懷,流淌于字里行間,看著爸媽花白的頭發,心里的愧疚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 ? ? 又逢中秋節,一份思念一份情,唯獨多陪伴爸媽幾天也是一種心靈安慰吧。正如蘇試筆下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今,我深深地體會到詞中義,但愿有情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共度一生。
? ? ? 雖然沒有詩人的神韻筆墨,才華橫溢,但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愛我的人與我愛人的人,在這個中秋佳節,心情愉悅,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