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飛機下午降落廈門,我也借此機緣第一次乘坐brt來到島內。
刷卡,進站,找了靠窗的雙人座坐下。我心里惦念著再覽一回集美大橋的壯觀景象,卻在下一站點,被一個剛上車女孩的狀態吸引。
北緯25度的廈門,或許是在全國范圍內霜降這個季節,為數不多的仍然可以露腳踝的地區吧。那個女孩落座在我的斜前方,半長的裙子掩不住她光潔纖細的小腿。她的頭發好看地盤成蜈蚣形,顯得干凈清爽。與周遭大部分盯著手機的乘客不同,她上車后,拿出一本筆記密密麻麻的書,手中還纂著一支筆,在書上寫寫畫畫。她的耳朵里插著潔白的耳機,沉浸在自己的書本世界中,與嘈雜的車廂隔絕開來。
車開過了嘉庚體育館,行上了我心心念念的集美大橋,我卻被她專注的模樣吸引,沒有精力再去觀賞窗外湛藍的海水和晴朗的天。
brt的行駛快速而平穩,少有顛簸。讀書的女孩無人打擾,過一會兒又掏出了手機——劇情沒有反轉,她似乎只是在觀看手機上的課件和筆記。我在她身后靜靜地觀察著她,直到我的目的地到達。
從衣著和打扮來看,她應該是一名學生。也許下了公交車之后,她面對的將是一場面試,或是一次授課。或許她只是剛從一次疲憊的旅途回來,驚覺于自己竟多日沒有翻開書本,想要補上這些日子的空白。但無論如何,她認真專注的樣子,都是極美的。
可能這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吧,我很佩服這些能將時間規劃做到極致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被他們用在了刀刃上。漫長的通勤路程,我只會盯著窗口發呆或倚在車窗上休息,卻從沒有想到將書包里背著的沉甸甸的書本拿出來看一眼——那我又何必背著他們呢?是因為我以為我會有某一個時間,突然良心發現,翻開了書。卻沒有想到手機的吸引力遠遠比書本要大太多。
說句有些令人汗顏的話吧:我的背包里總是背著一本書的,不是上課時老師推薦的通識課本,就是各種名家書單里補充知識的課外食糧。然而我卻幾乎沒有在自己零散的時間里翻開過它,總抱著一種讀書需要大塊完整時間的信念。然而完整的時間又哪里有那么容易得到?公交車上的一個小時,走在路上的40分鐘,洗漱之后,坐在桌前醞釀睡意的20分鐘。我完全可以插著耳機,聽一段英語,或者抱著書本,讀一個故事。可我選擇了無法進行深度閱讀的手機,并沉湎于其中,無法自拔。
尼爾波茲曼說,我們終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這句話在娛樂至死的時代越來越得到印證。連上wifi,手機的5.5英寸屏幕里,住著另外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抱著手機,時而大笑,時而眉頭緊鎖,千姿百態。手機的熒光映照著我們油膩膩的臉龐。我們為了多年不聯系朋友的某條朋友圈牽腸掛肚,我們將不停的刷新作為一種消磨時間的儀式感。仿佛如果失去了手機,我們便會活的像行尸走肉一般——也確實是如此,我見過太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手機電量只剩20%時,那種焦慮和心悸,就仿佛我們是手機的奴隸,而不是手機服務于我們。當我們被技術牢牢的把玩在股掌之間時,還有多少人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結尾好像應該點題,我沒辦法呼吁一句請放下手機。因為我深知我們的生活已經和手機緊緊的綁在了一起。但我希望能像在公交車上偶遇的這個女孩兒一樣,在嘈雜和擁擠的人群中,為自己開辟一片凈土。在蕓蕓眾生的包圍之下,擁抱獨立思考的花園。
因為我依然覺得,只有真正撫摸到紙質書的觸感,大腦才會轉動起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