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計算機以數據,夠它用一毫秒;授計算機以搜索,夠它用一輩子。
——杰瑞·卡普蘭《人工智能時代》
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拉動大數據相關產業發展,稱數據是“未來的新石油”。于是乎,勘探和開采這些新油田的平臺:機器學習、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借著這股東風,變換著各種酷炫的名字粉墨登場了。一說到機器學習,好像就少不了要提一提AlphaGo,其實,早在2010年,被杰瑞·卡普蘭戲稱為“電子老千”的自動高頻交易程序的一次暴走已經震動了全世界。這次的事件,卡普蘭在他的著作《人工智能時代》中稱之為:“隨機發生的諸神之戰”。
諸神之戰
時間回到2010年5月6日。下午2點42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幾分鐘內比當日開盤價下跌了1000多點,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產價值在2點47分的時候消失了。埃森哲(Accenture PLC)的股價,僅僅幾秒鐘內,就從大約40美元下跌到1美分,然后又以同樣快的速度大幅反彈。據紐約證交所的管理人士說,在Arca市場上蘋果公司的股價一度達到近10萬美元。
在這短短五分鐘內究竟發生了什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用了將近6個月的時間才弄明白:多個自動高頻交易系統在互相競爭過程中令行情失控了。令管理層非常尷尬的是,這些交易都是合法的,其中不存在他們最初期望找出的“錯誤”。恰恰是這些高頻交易程序工作得太認真負責了,幾乎是瞬間,它們就火力全開,產生了空前的交易量。
高頻交易有多快?做個比較:假如人手操作,按下購買股票的按鍵,然后馬上以最快的速度按下賣出股票的按鍵,這兩次交易最快最快需要0.1秒。而高頻交易系統在同等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差不多10萬次交易,是的,10萬次!在那個下午,由高頻交易程序發起的證券交易比例激增到了60%。換言之,當時市場的主力是機器,而不是人類!據交易所的資料,有的程序在1秒內就對某一個股報價了6000次!
不過,類似的技術在其他行業中的應用還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似乎陶醉在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美好憧憬之中,并未意識到這些精巧設計的程序或者機器,它們是毫無人性的!它們如果沒有掌握在你我的手里,那么它們代表的只會是所有者的利益!假如你就是所有者,你能確定“它只是我的工具”這句話還與事實完全相符嗎?
在過去,機器按照編寫好的程序運行,凡出現偏差都會被視為故障。現在,具備學習能力的機器,基于大數據和算法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甚至我們已經不能完全理解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些任務的,你也許又想到了AlphaGo,但是,我們現在每天都在使用的這些電子設備和軟件,又有幾樣東西,我們是清楚它們是怎么運行的?
比如:蘋果手機上的Siri。對于Siri這類的系統,也許人類的存在意義與充電器相當。人類為它提供電能和數據,而它則為人類提供信息。起初,它不生產信息,它只是信息世界的搬運工。現在,當我們打開今日頭條這樣的軟件,稍稍留意,就會發現它給你的推送的新聞和廣告,其實也在影響著你的判斷和選擇。如果我說某個你熱衷的網絡游戲軟件的老板才是你真正的老板,而你認為是你的老板的那個人,他其實不過是你的助手。你會怎么樣想?原本的主人,實際上變成了奴隸,這不是什么新鮮事。既然已經有了房奴、車奴、卡奴、孩奴、再出現網奴、屏奴、又有什么好奇怪呢!
諸神的黃昏
諸神的誕生,源自人們的欲望和恐懼,是人心所向、合力形成的結果。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感到困惑,比如:風雨雷電是怎么發生的?最貼近人類經驗的猜測便是必定存在一位或者多位的造作此事的神,由于這解釋易于理解極具說服力,便有了神。
科學的發展終結了古代的神話,依托這些神話的古老眾神也隨之被人們遺棄。然而,人們的欲望和恐懼并未減少,所以就像《美國眾神》中星期三說的那樣:“在美國,新一代眾神已經成長起來。人們信仰他們,對他們堅信不疑。他們是信用卡之神、高速公路之神、互聯網之神、電話之神,還有收音機之神、醫院之神、電視之神、塑料之神、BP機之神和霓虹燈之神。” (BP機之神現在已經滅亡了或者升級成了手機之神,收音機之神也許換了個面目變成了MP3之神)。對于新神,人們奉獻的貢品不是血肉,而是眼球、時間和交易密碼。
人類新近的愿想對新舊眾神來說,可能是壞消息。人們期望造出超越人類的智能機器:超級智能機器人,一些科學家相信超級智能機器人將為人類帶來永生,并推測這一天將在2045年前后到來。另一種可能是人類的終結。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意味著眾神的滅絕。
魂歸何處?
《人工智能時代》書中提到被稱為“進行曲之王”的約翰·菲利普·蘇薩在1906年寫了篇名為《機械音樂的威脅》的文章嚴厲地抨擊當時以錄音重放而不是現場演奏的來提供音樂的做法。蘇薩認為機器是沒有靈魂的,機器發出的聲音缺乏真正的音樂所必需的情感力量。類似的抨擊,也出現在數碼錄音剛出現的時候,當時的唱片愛好者們認為:黑膠唱片毫無疑問更具音樂性,CD讓音樂失去靈魂。
我不禁想到了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教授柯普創造的人工智能音樂虛擬創作者霍威爾。霍威爾以巴哈為學習對象,創作出令人區辨不出到底是機器人創作或是巴哈原創的曲目,并在2010年發行創作專輯《來自黑暗的光明》,還得到不錯的評價。蘇薩若是有知,又會作何感想?
在我看來,所謂音樂的靈魂,最重要的不是霍威爾,也不是教授柯普。當然,也不是數碼錄音或任何一種錄音技術的發明者,甚至也不是哪位樂師或作曲者。最重要的是聽眾們,是聽眾給予音樂以靈魂,不管音樂是如何創作出來或是如何演奏的。
我想類似的情況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智能機器上。在智能機器還未具備真正的靈魂(自由意識)之前,會出現一個人類把智能機器當作有靈魂的生命來對待的階段。正當雄心勃勃的AI科學家們盤算著怎么把靈魂注入機器,讓機器變得更像人類的時候,人類卻在往相反的方向(越來越像機器,越來越迷戀機器)前進。
暴走的幽靈
人類心目中的神靈大多有著高大威猛的形象,那些沒有實體的神靈,人們也許會用幽靈或鬼魂來描述它們。電腦病毒沒有實體,也沒有人認為它有靈魂,但電腦病毒一旦爆發,卻可以令現實的世界陷入癱瘓,它的攻擊甚至比真槍實彈來更有毀滅性。
電腦病毒也許是比高頻交易程序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程序的暴走”。2017年5月爆發的WannaCry勒索病毒,至少150個國家、30萬名用戶中招,造成損失達80億美元,已經影響到金融,能源,醫療等眾多行業,造成嚴重的危機管理問題。
電腦病毒的自我復制和變種能力,一旦傳播到自動駕駛汽車,取得控制權,比《速度與激情8》中大量汽車控制系統被黑的更糟的場面恐怕就會在現實中出現。屆時,這些沒有實體的幽靈會駕馭著用各種各樣的智能機器實體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人類的明天
盡管我用了神和幽靈這樣不同的稱謂,但我認為它們其實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有無實體,有無靈魂,都無關緊要,比如劇毒的砒霜,它不認為自己是毒藥,也不會有傷人的企圖,但到了人類的手里,就可能變成致命的武器(也可能變成救命的良藥)。人工智能對人類將是哪一種?又或者兩者都是?
想到那些在閃電崩盤中蒸發掉的財產,那些被勒索病毒鎖定的文檔,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常感。我不禁悲觀地想:未來的人類很可能只有部分是僥幸存活下來,大部分人也許死的時候連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的。那些幸存者或許會告訴后人,他們所知道的,屬于大數據時代的眾神的故事:
一切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就在不久以前……
- 系列文集:《語文英語讀寫能力》
- 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
- 系列文集:《數理思維STEM》
- 系列文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