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是五邑中歷史最悠久的,古稱岡州,設縣于隋開皇十年(590年)。據歷史記載,其他四邑都從它分置而來,先是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地置恩平縣;然后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地置新寧縣,即今天的臺山。到了清順治六年(1649年),割地置開平縣,最后在雍正十年(1732年),割地置鶴山縣。
鶴山縣是為安置南遷的客家人而設,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都與當地人有極大不同,因此難以得到認同,至今海外鄉親都習慣稱四邑而不是五邑。
五邑中除了最后置縣的鶴山外,四邑都有學宮,但恩平和臺山的學宮都已不復存在,僅剩下開平學宮和新會學宮。相比于開平學宮的破敗不堪,新會學宮可謂煥然一新。
我第一次參觀新會學宮是在2008年12月,之后還去了多少次,根本記不清了。心里印象最深的是震撼,沒想到新會居然有這么規模宏大而又歷史悠久的學宮,以至于我此后到哪個城市,都喜歡去看看當地的學宮。
新會學宮于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按照山東曲阜孔廟的圖樣,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可惜當年的學宮,已毀于元朝的兵災。現在看到的學宮,是建立在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的基礎上。
新會學宮最輝煌的時期當屬明代,因當時有“嶺南一人”之稱的大儒陳獻章曾在此講學,自然名聲大振。以至于朝廷欽準擴大與加高大成殿,建成的大殿寬27米、深20米、高17米,面積近600平方米,成為嶺南學宮中最大的中心主殿。
此后歷代皆有重修,清朝雍正、乾隆兩代有過大規模擴建,形成今天的軸線式布局。在民國24年(1935年)也有一次重修,不久則因抗日戰爭,遭到嚴重破壞。萬幸的是大成殿保留了下來,這還得感謝一位德國人。
據說當時有一位叫威廉(中國名叫許威霖)的德國傳教士,得知學宮已被拆得只剩下大成殿后,找人寫了一張“告白”張貼在大成殿墻壁上,內容是:“大成殿是中國最堂皇之建筑,除曲阜、成都兩處,新會大成殿可稱首屈一指……新會是許威霖第二家鄉,敢以鄉親之誼,呼吁保留”。正因有了他這一呼吁,大成殿才得以保留。
不管他當時出于何種目的來做這事,但對于保留大成殿而言,他都功不可沒。當時的新會人也記住了他的功勞,讓他在戰后繼續留在會城,沒有被當成戰俘遣返德國。
除了大成殿外,保留下來的只有化龍橋、欞星門、石牌坊和泮月池,這些遺存的建筑,在1956年得以重修。并在原來的遺址上,重建戟門(大成門)、東西兩庫、兩廡、兩廊和尊經閣、“蹈和”、“履中”兩殿。最近這些年,又以仿古建筑工藝,將學宮正門殿堂修葺粉飾,煥然一新。
2017/12/12 ?23:45 ?于紫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