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九月初的一天,上級部門派人來看望。他們詢問我的病情、治療及康復情況,見我恢復得這么好,直挑大拇指,對我妻子說:“多虧了你,能有今天,多一半的功勞歸你。”我看看周圍,見沒有別人,鄭重地說:“我得了這種病,一時半會治不好,就是治好了,校長也干不了......我有個請求,請領導早日給學校另派校長,越快越好。”“我們這次來,就是專門來看望......沒有別的意思,你提的事,等一段再說吧。”等他們說完,我接著又講:“這是口頭申請,需要文字的也可以。”他們見我很誠懇,答應回去后再商量一下。我這么說不是客套,也不是一時沖動,這是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幾天,我一直在想,干就好好干,干就干好,不能干了也別賴著,別耽誤事。本來到一個新單位,有很好的打算,沒想到,剛開了頭,才干了兩個月就病倒了。面對疾病,我只能做這樣的選擇。這種勇氣,有一些是來自病友的啟示,他們幫助我認識到這種病的厲害,他們的教訓告訴我:得了這種病,甭想保持原貌。
? ? ? ? 有個病友,60來歲,是單位的頭頭。他最怕別人知道自己得了中風,總說是“急性腸炎”。他自己打不了電話,就讓老伴打電話叫副手來匯報工作。副手走后,老伴再也忍不住了,對他說:“聽,你都聽不了,時間一長,你受不了,說起話來顛三倒四,我都替你害臊……這是病房,不是辦公室,下次,你個人打電話吧!”他依然如故,對單位的事放心不下,還時常讓副手、中層來他這里匯報。他問我:“老史,再有幾個月你能班?”我回答:“這種病要跟隨我很長時間,就是上班也干不了事。”他有幾分惋惜:“看來,你的椅子要讓給別人了。”我點點頭。他沒再說別的,就走了。
? ? ? ? 另一個病友在單位的辦公室工作,他出院不久就回到崗位上。這項工作,使他經常看文件,寫材料,收集信息,跑上跑下,有時忙到很晚才回家。這種過度緊張和過分勞累,致使疾病復發,再上班都不可能了。
? ? ? ? 我還有個病友,出院后連得“三喜”:一喜是上班后去香港、澳門轉了一圈;二喜是單位分給他一套住房;三喜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他十分激動,高興地多次講:“我是三喜臨門。”自認為已經病愈,又不吃藥,也不鍛煉,毫不介意。大悲大喜,情緒忽高忽低,致使他上班不到半年,又回到了醫院。
? ? ? ? 這些事例再一次表明,我的選擇是對的,我只能作出這種的決定。
? ? ? ? 過了些日子,醫生告訴我可以出院了。臨走前,我在樓道走了一趟,與病友道別,向大夫、護士致謝,心里還一種依依不舍的感覺。是啊,我在這里畢竟住了三個多月,病后的許多事情是從這里開始的,從這里起步:第一次使用筷子,第一次下樓梯,第一次在眾人面前朗誦……想到這些,對走好今后的路又多了幾份自信力,爭取康復的念頭顯得如此強烈。
? ? ? ? 生病后,我在兩個醫院住了五個月,這五個月,日日夜夜同病魔較量,雖然很痛苦,很艱辛,但回想起來,覺得有滋有味,有一種步步上升的感覺:一個月,下地走路;兩個月,甩掉輪椅;三個月,上下樓梯;四個月,圍著住院大樓走圈;五個月,基本痊愈。
? ? ? ?離開醫院之時,說說這一段的體會,目的是讓人們提高警覺,減少悲劇。
? ? ? ?其一,早發現、早送醫院、早診治。
? ? ? ?普通人要想能做到“早發現”,就要有一些中風的常識。見到患者突然覺得頭痛、惡心、嘔吐、一側肢體麻木、口角歪斜、言語不清等癥狀,立即作出反應,與中風聯系起來,哪怕是產生高度懷疑都行,盡快送醫院救治,即使在半夜,也不能拖,趕緊送去急診。專家告訴人們:爭取在3個小時內將病人送到醫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大腦、挽救生命。
? ? ? ? 我的鄰居也得了這種病,上午發病,下午才送到醫院。原因是老伴一見這種癥狀嚇傻了,慌了手腳,想不出主意,只好給兄弟姐妹打電話,整個上午是電話鈴聲,人來人往,等人到齊了,又是一番討論。有的說躺一會兒就好了,有一陣就能過去;有的說針灸、貼膏藥,幾天就能恢復原樣;有的說做一次全面檢查,找出病因再治。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了半天,下午才把病人送到醫院,加重了病情,延誤了救治時間。我的體會,這里說的“三早”,就是搶時間、爭速度、抓機會,它對保全性命和康復十分重要。
? ? ? ?其二,早按摩、早下床、早活動。
? ? ? ? 這里說的“早”,是指過了急性發作期,條件允許,醫生又同意。有的人就愿意躺著,能動而不動,自己葬送了康復的最佳時機。我有個同事也得了這種病,癥狀較輕,思維、語言、表情都沒受影響,醫生幾次跟他講,危險期已經過去,可以動一動、練一練,別人也勸他多下床活動。但他總是說:“這個問題,我還沒考慮好,容我再想一想。”他這“一想”就是兩個月,他在醫院里足足躺了兩個月,回家后又接著躺。結果是關節僵硬,肢體變形,四肢疼痛。兩年后,我再見到他時一怔,想不到他變成另一付模樣:說話慢多了,一個字一個字吐,嘴角還流著口水;一只眼睛變小了,看不見眼球,只見一條縫;手里還拄上拐杖,是四個爪著地;手蜷蜷著,手臂緊貼在胸前,走一步一哆嗦,走一段歇一會兒。據他老伴講,出院不到一年犯了兩次,一次不如一次。他當初不練,主要是怕疼,怕別人笑話,他老伴直嘆氣,攤了攤雙手:“現在不怕疼,不怕人家笑話,也晚了,不行了。”
? ? ? ? 其三,少憂愁、多樂觀、求平和。
? ? ? ? 得了中風,就怕自暴自棄,覺得天塌地陷,一切都完了,自己給自己宣判。一個人不能讓疾病左右,不能得了病就悲傷、憂愁,整天生活在疾病的陰影中。有個病友,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總是低著頭,陰沉著臉,唉聲嘆氣,誰勸也不管用,不是搖頭,就是擺手,再勸就跟你急,嚷得別的病房都能聽到。家人帶他到樓下,想活動活動,可他一屁股坐在臺階上,一動不動,憂愁、悲傷、急噪,致使病情加重,還在醫院,就復發了。
? ? ? ? 醫生對我講,病既然來了,我們只能接受,坦然面對,少一些憂愁,多一點樂觀,對治療對康復都有好處。有了這種心態,病人可以仔細想一想得病的原因,聽一聽如何積極配合,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康復的。不然的話,整天消極悲觀,只會使病情加重,甚至會帶來別的煩惱。這些話,在我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幫我選擇一種樂觀、平和的心態,對待疾病,對待各種挫折。
? ? ? ? 其四,因“病”而異,為我所用,堅持下去。
? ? ? ? 都是腦中風,但病情不同,癥狀各異,病人的康復鍛煉自然會千差萬別,各式各樣。病人既不可自作主張,也不可照搬照抄,要聽醫生的建議,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我體會康復鍛煉的欲望越強烈,這里的環境,現有的條件越能充分利用。我把病房、走廊、樓梯、樓下空地,當成了活動場所,把床鋪、桌子、椅子、門框、暖氣,當成了鍛煉器材。還美其名曰:這叫能講究,也能將就。這種康復鍛煉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些要伴隨人的后半生。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堅持下去,對康復大有好處。有4個病友,他們的康復鍛煉,是大家公認的樣板。他們的鍛煉準時準點,各有一套,效果也很好,功能恢復了,有的還能跑步。可惜,他們中的多數都沒能堅持下來,原有的成果消退了,有的還倒退了,只有一人堅持得好,天天練,出院后仍然照常活動,現已能騎自行車上班了。
? ? ? ?其五,查找病因,有次有主,防止反復。
? ? ? ? 有人說,腦中風是先天的,有遺傳基因,怎么預防都白費。果真如此嗎?醫學研究表明,腦中風與遺傳基因有一定關系,但并不是有了基因就一定會得中風。這種病,主要是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后天的因素起決定作用。得不得腦中風,關鍵在自己,我對這一點感觸頗深。我上幾輩都沒有得中風的,但我卻得了。我得這種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鬧的,是這些毛病惹的禍。糾正錯誤,鏟除病根,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一步。我在膳食結構、油脂和鹽糖的攝入量、飲水、吸煙、體育鍛煉等方面,都有毛病。這些壞習性,我生病后,一個個都改掉了,還用一套新的方式來代替它。
? ? ? ?中風后容易反復發作,但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反復是中風的必然,防不勝防,它是早晚的事。同事告訴我,他母親得了中風,7年了沒反復過,他說母親在生活上格外介意,連喝水都有數量,她常說,一個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摔倒兩次。防止反復完全可能,許多人提供了這方面的經驗,只要結合自身情況,認真實踐就行。
? ? ? ? 最近,專家告訴人們:四分之一的老年中風患者兩年內復發,中風后預防再次復發十分重要,二級預防得當,可以減少中風的復發率,甚至能降低四分之三。對這件事我有親身體會,完全可以佐證。我從出院后的第一天起,就把這種二級預防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從控制血脂、血粘度、膽固醇,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當鍛煉,活動安排,作息時間等等都圍繞著同一側重點——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