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記和時間管理在個人成長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書重在學習新知,日記重在記錄和回顧反思,修正自己的行為。而時間是我們出生后唯一擁有的天賦資源,我們這一輩子就用它來不斷地與外界交換我們需要的東西,而且它是每個人的初始資源,一開始我們只有時間,別無其他。
時間花在哪里,哪里就會產生結果。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重要的事就讓你越來越重要。
時間管理重在時間資源的分配,它像投資,也像種地。
像種地,以一種農民的視角看,時間如同種子撒下去,再有耕作和陽光、雨水,果實到秋天時自己就會結出來。而這種資源投入到什么領域能獲得最大的回報,則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這就是投資人的視角。選擇方向,勤懇去做,二者都重要,在時間管理這件事上就結合起來了。
北極光閱讀在個人成長方面的價值觀就是重視時間管理,認為時間寶貴,要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提高效率,能不浪費時間就不浪費。
因此,有網友在知乎我的專欄上對怎樣快速過機場安檢這篇文章留下評論“過個安檢多等一會兒、少等一會死不了”,我回復是“時間寶貴,我不等”。這事上,顯然我們的價值觀不同。
接下來幾天我系統講講時間管理的基本理念。
不記錄時間去向,不找出時間黑洞,怎么能管理時間呢?
要想解決問題,先要找出問題所在。敵人隱藏在暗處,你得把它揪出來干掉。
時間在人的主觀世界里是有彈性的,心流的一小時可能和無聊的五分鐘在感受上可能一樣長。有時候我們進入高效的狀態中,即“心流狀態”,一眨眼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而讓你無聊地坐著,不能干任何事情,不能看手機,那時間就會過得特別慢。
由此,人會產生對時間的幻覺,主觀會錯誤地估算客觀時間。
再加上大腦并不擅長記憶,人類大腦很健忘,第一天就會忘掉當天三分之二的信息,一周內的事情大部分我們都會忘記,只留下四分之一。只用腦記,我們根本記不住時間去向。
記不全,又記不對,解決問題就不能自信地指望大腦了,只能依靠客觀的工具,用客觀的數據來找到問題癥結。記錄時間去向來修正我們的認知。
記錄的力量往往會嚇著我們,有時候就是能啪啪使勁打臉。
看書會忘記,不記筆記的話不到一周就忘記看了什么。開心的、傷心的值得回味的那些事不記會忘記,記了再看就會有種意外的感覺,“嘿,怎么還有過這件事”。
記錄時間去向,在這說起來太簡單了,簡單到很多人不屑一顧,直接就跳到學習時間管理核心理念上,比如后面講到的四象限處理法。
可是,沒有這第一步,不痛徹心扉一下,不發現問題所在,將來就難以警惕防御,無法管理好時間。在時間利用上,失敗總是在無意識之間溜走了,沒有給我們留下反省的機會。
我們以為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可能很多,但其實娛樂和浪費的時間更多。工作中高效的時間段也不如想象中那般多。不信,可以在開始時估計一下,然后拿一周來記錄時間的去向,一周后做個比較。
記錄時間去向,每天自醒來到睡覺前的每個時段的用途。
比如:
8-9點,吃早飯,洗漱。
9-9:45 去上班
9:45-10:00 制定當日工作計劃
10-10:30 回郵件,看行業新聞
10:30-11:30 部門會議
11:30-12:00 根同事溝通工作
12-13:30 吃飯,午休
13:30-14 看手機,回郵件
......等等
上面所說的記錄時間去向,可以建立一張Excel表,標上起止時間、事項、耗時進行統計。
如此這般,堅持一周,就有了改進的客觀依據了。一般會發現,數據顯示的結果和我們一開始預期的完全不同。
從自己的記錄中,我們能看到用得好的地方,更能找到時間黑洞,就是那些不產出價值但是吞噬了大量時間的事,比如刷手機、頻繁回郵件、閑聊看熱鬧等等。
也許我們不能一下子讓自己與時間黑洞隔離開,但是意識到了危險性,我們能減少時間的消耗,盡量創造條件繞過黑洞。人性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了解了缺點就可以借助工具補足自己的缺點。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有點抽象,但我覺得能用來說明怎樣對付人性弱點,“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你知道自己的弱點了,就要構筑強大的工事,而不是盲目自信輕易地去嘗試和考驗自己。
除了這一開始用于發現問題所在而記錄時間去向之外,其實在掌握了時間管理理念之后不斷實踐之時,也可以繼續保持記錄去向的習慣,稍微放松一下記錄的時間單元,以一小時一小時為單位,記錄去向。
這樣持續做的作用在于時刻提醒我們該做正事的時候不要分心,而且要做重要的事情。每一次每一小時結束后的記錄都是一個提醒。
以上是不加區分做任何事的客觀記錄,至于什么是重要的事,我們在腦中怎樣加以選擇,接下來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