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產品和失敗的產品最大的區別是能否很好的滿足需求
廣義上的需求: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狹義的需求:則是經過篩選后留下的對特定產品服務特定場景/用戶有正面影響的訴求和建議
需求的來源(即特定場景/用戶)
需求評審會:請整個公司各個部分的同事來一起收集需求,描述需求,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必事必躬親地去體驗,適合多人協作場景中使用,但是缺點是會需要占用一部分時間來互相溝通需求,這種溝通的過程,就是需求評審會。
需求的獲取渠道
1)老板提出的需求;
2)用戶直接反饋的需求;
3)公司內部同事反饋的需求;
4)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查得到的需求;
5)自我驅動產生的需求。
6. ? “老板提出的需求其實是基于老板對產品的理解,往往很難拒絕,但是如果對于實現產品價值有很大的影響,必須盡自己所能說服老板。” ? 突然想到行秀面試的時候,那個老板也是這樣問我的,然后好的回答是:1)用數據分析來說話,盡量勸服,查各種資料去看 ?2)引入第三方 ?3)還是要堅持,那就是要準備收拾殘局,把傷害值降到最低,想好一切補救方法,后面其他的事情再說
7.需求管理方法:
單項需求卡片:規范化地收集需求,避免很大一部分僅僅是“拍腦門”想出來的需求
建立/維護需求池:需求池中的需求,其實是經過pm閱讀需求卡片后,“翻譯”成可以被開發人員直接理解的需求,這個必須由pm親自把控,以免造成誤讀
需求更近:
1)需求池中的需求如果在需求評審會上被拒絕或暫緩,需要在備注中說明情況,
2)也必須通過郵件的方式告知提出需求的人(我認為這是一種尊重,這樣才會有人愿意不斷配合你提需求),切忌石沉大海一般毫無反饋;
3)如果需求已經進入開發隊列,產品經理則需要不斷跟進需求的狀態直到開發完成,通過需求卡片中規定的驗收標準驗收產品,這里也同樣切忌只管頭不管尾
4)產品上線后要持續對新的改動進行觀察,隨時做好版本回退的準備。
8. ?在需求池中有這么兩個可以幫助產品做需求決策的參數:一個是優先級,一個是性價比。
優先級來自于需求卡片的描述,經過對需求細致了解后作出的感性判斷(這里的感性只是相對性價比而言);
性價比則比較量化,可以通過價值/開發量進行計算,性價比越高,理論上越值得做。
開發量可以通過開發時間來預估,價值則需要參照產品現階段的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來進行評估,比如說某功能需求可以完成現有OKR的50%,那么該需求的價值可以定為50,開發量為10個story,則性價比為50/10=5。
作業:遵義那家VR體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