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為了什么?為獲得資訊而讀,還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大學時期我讀了不下百本書,因為看書速度很快,兩三天一本算是慢的,當然絕大部分都是小說,但從數量上還是沾沾自喜的。除了讀書數量,還有另一個指標——看書的時間。回顧一天,記錄今日看書x小時。得到還貼心的為用戶記錄了學習時間。
無論數量還是時間,本身并無問題,就怕閱讀的人陷入一個大坑——閱讀總是好的,學習是不會錯的。還好這個坑意識到就很容易出來。
跳出數量和時間的坑,再來看看閱讀的目的:為了獲得資訊,還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了解新鮮事,刷新認知的內容閱讀起來很輕松,憑借已有的理解力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有時還會產生接收的那一瞬間就是獲得了全部的錯覺,總之讀的比較爽。
提升理解力(或學習力/思考力)的書看起來會很累,因為超出了已有的理解能力,不然也不用提升了是不是。雖然好的知識傳播者會為讀者節約腦力,盡量地形象生動,但閱讀此類書時是需要反復用腦,不會輕松。好處是正確地閱讀后理解力會得到提升,是個有益的循環。
書分類為提供資訊和提升理解力,人的行為也可以分為兩種。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是被動閱讀。但是在知道后去搞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里等等。這便是主動進入理解力范疇了。就動作而言,接收訊息是提升理解力的前奏。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自我定位是提升理解力,倡導主動閱讀: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再次感受下作者的啰嗦,我好像也受到了感染)
主動閱讀是帶著問題、奔著要解決問題的目的去讀,具體問題視讀者而定,不過有些通用的問題可供借鑒。
1、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是什么?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有哪些論點支撐了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
3、作者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個問題的答案基于前兩個問題有了很好的解說的前提。
4、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如果獲得了資訊,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開始閱讀的姿勢
拿起一本書,你會以什么方式開始閱讀?我一般是從頭翻到尾,畢竟看的小說居多,不按順序會錯過重要情節。今年開始嘗試速讀非虛構類書,屢嘗屢敗。原本我認為速讀的目的是考前突擊/緊急任務、篩選書目、快速入門、針對問題,如果要認真讀一本書,那必定是要好好精讀的。我把這兩個概念對立起來了。
但其實,接收資訊再進一步就轉換成提升理解力,速讀也是精讀的前奏,它們是兩種閱讀方式,但又是層層遞進的。就算你想要精讀的書也要先速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基礎閱讀:知道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檢視閱讀:快速了解這本書在談什么,架構是什么,有哪些部分
分析閱讀:完整、系統地了解全書
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多本書,列舉相關之處,并提出在每一本書都沒提到的主題分析
速讀在這本書里叫做檢視閱讀,精讀可以對應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傾向于解決問題。先從檢視閱讀——這門被作者稱為「系統化略讀的藝術」開始收割閱讀方法。
檢視閱讀的步驟
在開始之前先明確檢視閱讀中一個的規則:不論難與易,先通讀一遍。有些書閱讀起來有難度,會遇到看不懂的地方,這個時候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先做個標記),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這個部分。記住這個規則,然后開始系統化略讀的藝術:
1、先看序,如果書名有副標題應該值得注意。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從副標題和序言中對書的主題有些了解。
2、然后研究目錄,好的作者會將全書的框架都展現的目錄中。
3、認真看過目錄后挑選幾個和主題相關的章節來閱讀,如果有章節摘要的話,也是值得注意的。章節的標題和末尾是閱讀的重點。
4、其他的章節隨手翻,隨意看,留意主題的相關的段落。
5、最后一步,重點看最后的兩三頁和后記,好書的精華在此。
可謂是手把手教人如何閱讀。前文所說的主動閱讀的四個問題,在檢視閱讀中涉及到前兩個:這本書的主題是什么?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架構,來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能回答這兩個問題,速讀就沒白做。這兩個問題也是下一個階段分析閱讀的核心,只是在分析閱讀中要能寫出全書的摘要和大綱,分析閱讀是全書著墨最多的篇章,更多精彩請待后文分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