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孫瑞雪的這本《捕捉兒童敏感期》給了我特別多的新角度去理解兒童,我不是媽媽,沒有體會過懷胎十月一朝生娩,但作為一個大弟弟二十歲的姐姐,曾經嘗試去融入他的世界全都失敗,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在反思父母和自己是如何對待弟弟的,才發現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做錯了那么多。
? ? ? ?孫老師提出了敏感期這個概念,指兒童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某一時間段內會特別專注于一件事物,并不斷重復實踐,敏感期的時間長短不定,順利的話為兩到三個月,度過之后會發現孩子突然間不再癡迷于這件事物,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之后孩子的心智水平得到提升,在書中提到了很多類型的敏感期,比如口腔活動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行為的原因及背后的敏感期,才能更好地指導陪伴他們成長。
*口腔活動以及手部活動敏感期
? ? ? ?兒童認識這個世界是從口腔開始的,他們通過口腔感受到不同的物體形狀、軟硬,有些家長會制止孩子把東西放入嘴里,擔心不衛生或者孩子會吞下去,殊不知這是孩子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敏感期通常發生在0-1歲,順利通過之后兒童會進一步使用手部來認識事物,比如書中提及的孩子將香蕉用手壓碎被制止后嚎啕大哭,第二天吃完香蕉之后繼續大哭,父母都不解為何平時吃一根今天卻要哭著吃第二根,其實是孩子感知外在世界的過程在第一天被打斷,第二天捏碎香蕉放在手中玩弄了很久之后就不再哭了。我還深深記著弟弟在小時用五個并不攏的手指拿起玩具汽車,水果皮,在沙子堆上抓起一把沙子再仔細看著它們落在地上,他那時眼睛里有一股專注像是在努力理解什么東西似的,原來他是在用兒童的方式認知這個世界。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一切機會去感受,別怕沙子泥土弄臟衣服,家長的每一次阻止本質上都是自以為是地阻礙孩子的成長。
*秩序敏感期
? ? ? ?成人的世界充滿了規則,兒童的世界里也有規則,一定的規則束縛能讓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超出規則的部分是被嚴厲禁止的,在秩序敏感期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與支持配合他們,這樣當他們長大成人以后才能更加遵守原則。弟弟有段時間玩玩具汽車時,會按照一定順序將他們擺放,我不小心弄亂了他們的順序,小家伙就會大哭不止,當時不知所以,現在才明白他有自己安排的順序,再比如說在家里吃飯時父母和孩子會有一定順序的座次,當有客人來做客時座次順序被打破,孩子也有可能會大哭,此時禮貌和賓客解釋再回復到原來的座次,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執拗敏感期
? ? ? ?總有一段時間父母會感覺孩子特別不好帶,總是執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比如蘋果表面有塊褐色斑,哭鬧不吃,不給玩沙子就大哭不走等等,這些事情出現在弟弟身上太多太多了,成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教育孩子,小孩尤其是男孩要摔打才能成才,太順著孩子被看作溺愛,養成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壞習慣也擔心長大之后更看看不住孩子,事實上和孩子對著干會讓執拗的敏感期遲遲不走,有時他們也會用小伎倆來試探父母,看看爸爸媽媽還愛不愛他們,如果多次被拒絕,缺乏愛和安全感的想法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變為潛意識。
? ? ? ?為什么在成人世界里,有些人在伴侶面前愛得特別卑微,沒有自信,甚至失戀之后要自殺,又有些人用暴力對待自己的另一半,很多原因都可以歸結到兒童時期父母的一些做法,父母離異或者讓孩子感受到的愛不夠使得孩子內心匱乏安全感,極度害怕身邊的人離開,失戀之后才會采取一些極端做法,兒時就看著父親毆打母親,即使心中怨恨父親,長大后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和父親相似的樣子,永遠不要低估兒童的理解、模仿能力,也永遠不要高估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在兒童面前謹言慎行,任何和伴侶之間的矛盾都要放在只有你們兩個人的情況下解決。
? ? ? ?當然作為心智還未發育成熟的小孩,總有一些行為是不能被允許的,比如會對其他人有不好影響的事情,這時候建立起規則,在拒絕孩子時候合理解釋并表達對孩子的愛,才能帶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 ? ? 說到這里,我一直在觀察中西方父母對教育孩子上使用的一些不同方式,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愛意的表達,在西方父母送孩子上課分別時,會親吻孩子并說媽媽/爸爸愛你,好好享受你的一天等等,然而中國父母在同樣的場景下則會說聽老師的話,別亂跑等等,深究這其中的每一句話,老師的想法不一定對,孩子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在孩子不認同老師的條件下要不要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中國式教育下孩子一般欠缺這種能力,在孫老師的書中也提及了這方面,她認為孩子只有在自由與平等的條件下才有機會發展獨立人格,在孫老師的幼兒園中,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在休息時間午休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老師不會在孩子沉浸在自己思考學習的時候隨意打斷,老師不被樹立為權威,真正的權威是規則,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會可惡地說出孫老師我討厭你,也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老師們討論。再來別亂跑,在英國的家對面是市里最大的一所小學,你會發現幾乎有一半的上課時間他們都在學校的操場上亂跑,大點的女孩交小女孩怎樣倒立怎樣翻跟斗,小男孩在踢足球玩游戲,亂跑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跑去河邊感受河水的冰涼,在泥潭里互相扔泥巴玩耍,在雨后的草叢里抓蝸牛研究,這本來就是孩子學習、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他們快樂著,而對比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讀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們,亂跑被認為不乖,玩泥巴被看作不講衛生,去河邊抓魚抓小動物會被看成野孩子,他們被束縛著,背著沉重的書包做著可能自己并不喜歡的習題,戴著厚厚的眼鏡,眼神里沒有屬于孩子們那種清澈天真可愛的光,這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 ? ? ?所以,多對孩子說你愛他,別用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之類的話威脅,孩子的心靈比我們想象中更脆弱;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作為成人保護他們的安全,為他們洗去衣服上的泥巴,手指間的污垢,在需要時陪伴,在不需要時放手,就像紀伯倫在《論孩子》當中說到到,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進入有愛好的敏感期
? ? ? 孩子可能會在某段時間對音樂,繪畫,跳舞等等特別感興趣,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比如有個小女孩癡迷于繪畫,到晚上十二點還在對著VCD看關于繪畫的視頻,媽媽說自己困了問女孩要不要和自己一起睡,孩子斬釘截鐵地說我還不困要繼續看,而這位媽媽也就真的放小孩一個人繼續畫畫,到凌晨兩點鐘時媽媽醒來發現小女孩還沒有回床上,猜想她一定在沙發上睡著了,到客廳一看女孩還在畫畫,已經畫了十多張,媽媽走過去抱抱孩子,孩子困到馬上就睡著了。看了這個案例我自己非常欽佩這位媽媽,她能認識到孩子進入愛好的敏感期的珍貴性,給孩子足夠自由而不是魯莽地打斷。發現孩子對某些事情極度感興趣之后是培養愛好的絕佳時期,這時提供給孩子畫本畫具等等能有順水推舟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如果教育孩子,我想那一定是給孩子足夠的愛,就算有時很難理解,也要給孩子足夠的支持。看完整本書也徹底改變了我對于帶孩子的看法,以前覺得這是煎熬,一天天夜晚期盼孩子快快長大快點懂事,可是事實上這是條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道路,面對著新一天孩子的新變化讓人特別有新鮮感和滿足感。迫不及待想回國給弟弟念睡前故事了,希望弟弟能一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