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 ?星期日 ? ?天氣晴
上周日晚,我們在遠航樓召開了新學期中隊全體大會,會上邀請到幾位有保研、考研和上船工作經驗的學長,和大家做了充分地交流,會議選擇在遠航樓開也真是很應景,因為大家本學期就要開始朝著自己選擇的目標方向遠航了。每當為你們敲字時,常會感嘆時間易逝,周日的中隊會這種感覺更為強烈,回想你們大一時,導助們研一,轉眼你們從2014級新生悄然變成2018屆畢業生,導助們也從研究生新生到最近陸續結束答辯,邀請你們的諸位導助參會時,他們都一口答應,十分給力!現在你們進入大學的第六學期,導兒也會設想,如果重來一次大三下,我會怎么看待和度過這段時間呢?大家的大學上到第六學期,也應該回頭看看過去的五學期,思考一下從前的日子過得滿意不滿意,如果不滿意,不足之處在哪里?這次的周寄寫一些大三下容易陷入的誤區,和大家一起借鑒、自省和共勉。
一、止于知道學習,不知為何學習
大學伊始,我們老師的重中之重是將大家從“上大學就不用辛苦學習了”的泥潭中拉出,努力要讓同學們知道學習。來到大學的第六學期,不妨再進一步,問問自己為何學習?為別人學?為畢業學?為實際應用學?還是為理想追求學?對于為何學習的不同理解關乎大家對一門知識的認可程度和學習效果。
二、關注思考什么,忽略如何思考。
“為什么你會這么做?”
“因為我是這樣想的啊!”
不經意間的一個簡單回答,就說出了一個人的思考邊界與深度,但是這樣的思考方式是否合理,足夠優化,卻很少人會質疑。隨著年級的升高,導兒毫不質疑大家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想法,越來越深入細致的思考,而且這些想法和觀念會傾向于愈加固化,直至逐步演化為我們自身的三觀,影響我的思維、習慣、行動和成效。但我們要有勇氣質疑自己的所思是否站得住腳,因為在很多時候如何思考要比思考什么更為重要。
三、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
“鍛煉身體、學習英語、遵章守紀”,哪一個不是我們知道的,對我們成長和發展有益的事情,但能真正堅持做到鍛煉身體、專研學習、恪守原則的人總是寥寥無幾。因此,停留下發愿,想象,主觀認為和知道是幾乎等同于零的,沒有輸出的思想、轉化為實踐的道理難以服人。知道和做到之間,差了許多勤奮、努力和堅守。知道從來不是一件復雜是事,做到也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四、出乎其外前,常須入乎其內
王靜安說:“詩人對宇宙的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顧隨先生認為這里的出乎其外可有兩種情況:一為與此事全不相干,如皮衣擁爐而賞雪;二為能著薄衣行雪中而能出乎其外。法國人羅曼·羅蘭也有異曲同工的說法:“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
這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比如現在不少同學對于未來發展仍然百般迷茫,下不了決心朝著哪個目標前進。但是迷茫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自己屬于何種狀況的迷茫。是站在原地等待守候,還是目及四方,審慎分辨?對于未來發展的選擇,有些同學費勁心力沉了下去,只為認識最真實的自己,尋覓一份最適合自己的未來,求索而不得志,難免顯得迷茫;也有一些不經廣泛了解,深入鉆研作出的結果的同學,乍看之下確實不迷茫;只是表面乍看不迷茫的同學與尚在職業迷途中尋覓的同學已然有了差距。不去體驗,就發表看法總是容易主觀的,感到迷茫便早些出發,原地抱怨嗟嘆不是上策,成熟的人總是想法設法地解決問題,不成熟的人卻總會有理由抱怨問題。大環境不好,換個角度看,或許正是個人靜心提升,增進修養的好時候,這樣機會來臨才會有更多好運垂青。何況,正處奮斗的年紀,我們為何要渾渾噩噩呢!
大道至簡,最重要的往往是那些大家聽膩了的常識,有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讓心靈成長更快,但我們要清楚,復雜之后的簡單才是真簡單,這樣的簡單實在并不簡單。
Ps:大家的導助們雖然任期只有一年,卻付出了超越任期的精力,也收獲了超越任期的情誼,上坡的路,總是越走越用力,想想我們在學校一起相處的時間也進入倒數了,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