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魔都上海的熱浪來襲,他們也從各地跨越山川和河海,為創造一份不羈的青春而來。有的人從大一到大三等待了三年,有的人整整心跳了兩個月來認知自我,這一份青春的力量值得一百萬分的期待。
——他們為何而來?
張志豪,一個來自吉林大學大三的東北漢子,這個考試物理滿分的學霸現在正在教育第一線奮斗,他和他的小伙伴組成的家教團隊為40多個孩子輔導功課,傳授知識。
談到參加種子計劃的初衷,這個豪情滿滿的漢子說他要為教育公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他看到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山村里留守的兒童因為環境的原因沒能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和目的,他便想進入滬江,了解移動互聯網在教育方面的發展和應用,在層次和地域上縮短每個孩子與平等教育資源間的距離。
唐莉,來自江西師范大學。被種子計劃吸引而來,從上海到江西,近700公里的路程,獨自來上海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本身是教育專業的她,還對市場營銷感興趣。
“我覺得現在的社會需要創新型的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當今的教育太應試化,反而軟技能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受挫能力不強。城市的教育資源和鄉村分配不均勻,導致到大學和大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希望可以去發掘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施呂露,來自美麗的云南大理,現在上海大學讀大三。本來是理科生的她,華麗麗地轉變為了文科生,專業是社會工作,同時又輔助著人力資源專業。把學習和玩耍都安排得充實的她,一直在做著她內心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為什么會選擇滬江?“我認同滬江的理念,并且對于滬江互+計劃有一定的了解,我的出發點是比較想要推進互+計劃的普及,覺得像我們那邊一樣的農村小學,實在太過缺乏資源。非常希望能夠投身于互聯網教育事業。”
5月13日-14日種子計劃第四期的面試也正式拉開了帷幕。這是來面試滬江種子的一隅(不在現場,但是聽說場面火爆!),每個人的選擇的背后都有著他/她的堅持與故事。
種子計劃走入了第四年,滬江也即將迎來第三代年輕的種子。第四期種子計劃收到的海內外1568名同學提交的網上報名問卷,代表著1568個故事,他們來自600多所大學,卻因同一個“想來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愿景而有了共同的緣分。外面的世界很大,盡管不知道最后會和哪些人一起走很遠,但是這份青春的探險的勇氣,讓每一個人都羨慕。
當年輕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當年輕人開始嘗試排除困難去擁抱變化,這個世界是屬于他們的了。
2015年種子計劃第二期學員
滬江互+計劃第一代種子
這是他們的故事——
2016年種子計劃第三期學員
滬江互+計劃第二代種子
這是我們的故事(嘿嘿)——
2017年,由你,有我。
備注:前面兩個少年的故事,來自于三期種子大釗和萌萌的一線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