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于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時空對話]
這一章,老子論述了求“道”,立“德”,修身給人們帶來的好處,重點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
老子認為人們首先要依據“道”的天然要求,建立自己的“德”,樹立起自己的“德”就要堅守住,永遠不脫離“德”,如果自己做到了,并且自己的子子孫孫都這樣去做,就會香火不斷,人丁興旺。
老子進一步推而廣之說:
1、把這個修身立命的道理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并且有益于自身;
2、把這個修身立命的道理付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余的并且有益于自家;
3、把這個修身立命的道理付諸于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并且有益于自鄉;
4、把這個修身立命的道理付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并且有益于自邦;
5、把這個修身立命的道理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并且有益于天下。
老子告訴人們,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根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通過個人的修持以“德”的形式的功能顯現,老子認為這是人類唯一正確的認識世界和與世界保持和諧共存的方式和途徑。
另外老子認為以此修身的道理還可以知天下:
1、用修身之道來觀察自己就可以照見別人、看清別人。
2、用修身之道觀察自家就可以照見別人家的情況。
3、用修身之道觀察自己的家鄉就可以照見別人家鄉的情況。
4、用修身之道觀察自己的國家就可以照見別人國家的情況。
5、用修身之道觀察天下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情況。
老子說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求道知天下的秘密: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呢(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通過以上的論述,足見一個人修身的重要性,在修身的問題上道家和儒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
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雖有不相同,但也有相同之處。
相同之處就在于,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
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的不同之處就是:
儒家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從格物開始到平天下都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追求結果。而道家認為從修身開始到知天下是自然發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