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過去的青春,都藏在手抄本里

偶然翻到以前的一個手寫本,從頭翻開,逐字逐頁讀去,不禁感慨萬千。

翻到最后,發現大部分是13年記下的。

13年的時候,我在干什么呢?還是大一,剛進校園一個學期多,多愁善感,感情充沛,對周圍的事物也很敏感。

那個時候還延續著高中時候留下的習慣,喜歡隨手摘抄詩詞,然后默默背誦。因此從第三頁開始就是對古詩詞的一些摘抄。

比如閑淡的:

道由白云盡,春與清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比如至美的: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p>

比如慨嘆的: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再重讀時,仍覺情思綿遠,韻味悠長。

有時會自己生發一些感悟:

不是每一個人注定會相遇的,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更是不易。有時看著寫著想著,會想出滿眼淚花。感謝你,愿意與我相遇。

雖略顯矯情,再看時仍會覺得感動。雖然早已不知當初為何會有如此想法,但至少知道,自己曾經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抗世界的蕪雜。這足夠讓人莞爾。

再翻下去,發現它包含了那一年中許多痕跡。

比如學過日語的痕跡,比如在河洛義教時的痕跡,比如為貧困孩子征集募捐的痕跡,比如去文學院上課的痕跡……及至翻到后來,更發現了自己在彼時的心靈歷程的痕跡。僅有的幾篇日記,突然喚醒了青蔥的回憶,仿佛跟隨文字進入昔日的場景,上課,同學,老師,朋友,路人,一幕幕情景似乎重現起來。才忽然發現,原來以為早已忘記的過往根本就不曾消失,只是仍然藏在某個匣子里,只待某日重啟。

也許,這就是日記的意義吧。它不會讓人覺得,過去幾十年了,我仍舊一無所有。原來那些真實的點點滴滴,都鮮活地呈現在眼前。讓人不自覺地點頭,嗯,我的過去都是由這些組成的?,F在的我,是由于那些事情才逐漸變化而來的。我不是一具空殼。

現在和過去相比都有了哪些變化呢?我想,大概是對任何事物都少了一份大驚小怪的激情吧。不再懷有過分的熱忱。以前有一個小小的開心或難過的事,都恨不得要昭告天下,一定要發條動態在空間博取夸贊或同情。從哪本書上學到了一個偏門的小知識,迫不及待地和同學分享;牙痛得要命,也要拿出來曬一曬,再從朋友那里聽到許多并不實用的方法;看完了一本書,趕快發個讀后感,聽到別人的夸贊或者與你討論并不太契合的觀點;心情難過了,隱喻地說一下,引來一大片安慰;就連一場重要的考試沒有參加成,也要帶著怨念與心痛在空間發泄一下……仿佛重要的并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讓別人知道你經歷了什么。

后來,便學會了漸漸將情緒隱藏。只是偶爾會發一些無關緊要的風景,感慨一下春夏秋冬。哪怕是過了稿這種在以前一定要昭告天下的喜悅,現在也只是對著編輯回復的過稿郵件微微地笑著,心里裝滿了波瀾不驚。旁人一定可以從這笑容里讀出由內心散發的溫暖,可關于年少的喜悅,卻漸漸不在了。日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忽而長大。

心情變得難以啟齒,仿佛只有忙碌的生活才是王道。你看,大家都在那么匆匆忙忙地生活著,你又何必單單停下來為風景駐足呢?

忙碌的生活是成年人的法則。可有沒有某個時刻,哪怕是在夜晚做夢的時刻,去回到那些年青澀的時光?陽光穿透過的窗戶,樹葉罅隙下三三兩兩的腳印,升起的國旗下的校服,教室里奮筆疾書的身影,窗外夏日中此起彼伏的蟬鳴,這些都美好得會讓人的心瞬間柔軟起來。

而今沉沉浮浮,卻忽覺堅持為最貴。

任何事情一心一意,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完成。任憑日子如流水,隨遇而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