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氏源流問題,史籍有多說。而且不正確的傳說,幾乎被人們和某些族譜列為正統,古今沿用,入云亦云,似乎早成定論。根據我最近幾年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確信大有商榷和辯證之必要,以正本清源。
一、唐人誤導
唐代人林寶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所撰《元和姓纂》斷言:“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此論既出,后代有些人相繼附和,以致誤導。
北宋陳彭年等人奉詔重修《大宋重修廣韻》;南宋鄭樵撰寫《通志·氏族略》;南宋大學者黃震為黃氏家族專寫《江夏源流分派譜引》;明代著名學者宋濂作《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序》;現代臺灣人王素存撰寫《中華姓府》,他們都從其說,對林寶之論置信不疑。黃震在《譜引》中說:“黃為贏姓十四氏之一(注:這一點是十分正確的。)出于陸終氏。陸終有后裔,曾被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并,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這里關于光州(今潢川)黃國之說是正確的。然而“出于陸終氏”的斷言是大錯特錯了!錯在何處,容待后論。此《引》還說,“昆吾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地稱湖廣鄂州。”
由予唐人名著開創了“黃為陸終之后”說,加之后代又有部分學者名人附和認同,故許多黃氏族譜也紛起效尤,相繼沿用。由于陸終是顓頊四世孫,故推而認祖顓頊。
清逆光四十九年已酉(1849年),《雙井堂·大冶南灣黃氏大成宗譜·黃氏源流序》謬云:“璜姓系出顓頊四世孫陸終,數傳至大費(注:這陸終之后又“數傳”至大費更是大錯特錯!)是為伯翳,賜姓贏,其后裔封于黃。春秋時有江、黃諸國,至魯僖公十二年(前648年)黃恃齊(注:自恃依附強齊)不供楚職,(注:拒向楚國納貢)。楚人滅黃,后遂以國為氏。”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追遠堂·陡亹黃氏宗譜·氏族淵源》稱: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吳回,號祝融氏,子陸終封于黃,號黃氏。”這一傳說與雙井堂的說法大相徑庭。黃氏本為大費(伯益)之后。雙井序說陸終“數傳”至大費,而這里卻說是祝融之子陸終自己直接受封于黃,則陸終由大費之“祖”又變成為大費的“后
人”了,前后二說都很荒唐。
四川武隆黃氏江西老譜則說,陸終之后黃隱居湖北麻城縣,為黃氏一世祖。
上述及其它類似上述諸說,顯然都是錯誤的,我們可以以史為證,加以辯證。
二、正本清源
黃氏最古老的先民是遠古時代的黃夷,黃夷為著名的“九夷”之一,與太昊伏犧氏有一定的關系。黃氏遠古的祖先是與太昊相關聯的東夷部落首領少昊贏摯,即繼黃帝之后為大部落聯盟第二任首領的少昊金天氏。(公元前2614-前2515年)。少昊在位時即已輔佐少昊,去世時,與“共工爭為帝”。最后戰勝“共工”而成為少昊“接班人”的古帝顓頊(前2535-前2437年),只不過是黃氏之祖的大業(皋陶)大費(伯益)的外祖罷了。其根據是:
1、史學先驅。西漢大歷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在其不朽之作《史記》的“秦本紀”中清楚地記述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即娶)少典之子(即女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即治水)。………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即舜帝的女兒)。大費拜授,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即伯益)。舜賜姓贏氏。”由此得知,顓頊之裔孫女女修是大業的生母,是伯翳的祖母。因此,理所當然的結論是:顓頊是皋陶、伯益父子的外祖和外曾祖,而不是他們的血緣始祖。黃氏與秦趙同宗。故黃氏追宗顓頊及其四世孫陸終之說,完全是錯誤的。不過,這里有一個疑點,就是大業的生父被隱去了姓名,而被玄鳥隕卵的神話傳說所取代而淹沒了,其生父為誰,容待探討。
2、《史記·楚世家》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其子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候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未世滅彭祖氏。”此記清楚寫明陸終為顓頊四世嫡系裔孫。顓頊既然是大業的外祖,其孫陸終當然就不可能是顓頊的外裔孫大業的先祖或后人。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在五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會取代母系氏族社會以來,父權制經過五百多年的發展到顓頊時代,顓頊的孫女是大業的生母,而顓頊的四世孫陸終竟然會是大業的血緣“生父”或“先祖”!這簡直是荒唐!由此觀之,陸終與大業之間決不可能有什么血緣關系。而所謂“黃出自陸終”之說,與倫理不適也不容,純屬荒謬。而秦趙黃江等認祖顓頊之說,只能理解為是追宗黃帝正統產生的一種章強之談和無理附會。
3、東漢大學者·哲學家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稱:“梁、葛、江、黃……,皆皋陶之后也。”
4、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在其撰寫的《漢交趾都尉胡夫人黃氏神誥》這一著名墓志碑文中寫道:“黃氏出自伯翳”。(即皋陶之子伯益)
5、西漢許慎的名著《說文解字》明確寫明:“贏,少昊氏之姓。”據此我們可以知道贏姓后裔十四氏之祖伯益被帝舜賜姓贏氏,只不過是繼承其原始先祖少昊氏贏摯的祖姓而已。
6、唐代人司馬貞作《史記索隱》說:“女修,顓頊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業。其父不著。而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也。按:《左傳·郯國》,少昊之后,而贏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正義·烈女傳》云:‘陶子生五歲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業是皋陶。“由此引伸而知,大費就是伯益。
7、宋代鄧名世撰寫由其子鄧椿補續完成的名著《古今姓氏書辯證》宏達四十卷。他們以《左傳》、《國語》所見姓氏為主,按詩韻分部,于《風俗通》以下有關姓氏的著作,取其長,而辯其誤。又以宋代《熙寧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譜》二書互為參校,證辨詳明。該書稱:“黃出自贏姓。”查其引證文字,系出《左傳·昭公元年》所記:少昊裔孫臺駘,因治汾洮有功,帝顓頊嘉之,封諸汾川,其后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氏。
8、春秋歷史名著《左傳》,于昭公元年(前541年)記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渲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現之,則臺駘,汾神也。”這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為晉所滅的汾水黃國,就是少昊的后裔,與陸終毫無干系。被后人稱為“汾水之神”的臺駘,是顓頊的水官,是少昊的裔孫,而不是顓頊的后人。
9、《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年)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昊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在距今2524年前,東周景王姬貴時代的諸侯國,郯國國君(即郯子)與魯國國君昭公(即昭子)的宴飲談話中,郯子向魯昭公說明:少昊是郯氏之高祖。而且時年26歲時任魯國史宮中都宰的孔子聽說這次談話以后,還特地去造見郯子,向他學習古代官制,事后既而感慨地告訴別人說,周代天子失去了古代官制,而官制的學問卻流傳在四夷小國。郯、徐、江、黃、秦、趙等十四氏贏姓后裔,共祖少昊,郯子的談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這次談話之后三百零四年,秦始皇贏政統一了中國。可是,秦依母族而祖顓頊,卻不認自己的祖宗少昊贏摯,豈不怪哉?究其原因,令人莫明,或許與贏政的特殊身世不無關系吧。然而,秦的先祖秦贏,總還是贏姓之根,顓頊是姬姓,這種把本祖和外祖顛倒承認的做法,正如司馬貞所云:“非生人之義也。”
10,當代著名歷史與考古學家郭沫若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一書中說:‘伯益是較早融入華夏族的又一個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遠奄氏、菟裘氏、將粱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其中除秦、趙為周代建立的國家外。其他的都相當古老,如遠奄氏,即商朝的奄國,在今山東曲阜縣,徐氏,即商朝的徐國,在今魯南和蘇北地區。終黎氏,也作鐘離,在今安徽風陽縣。黃氏,到周代為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江,在今河南正陽縣。”原來黃氏或黃國與郯、江、秦、趙都是伯益的后裔,與陸終氏毫不相干,無論是為楚所滅的光州(潢川)古黃國或是為晉所滅的汾水黃國,皆與陸終氏無緣。也不可能還有另一個陸終的潢川黃國并存子光州大地上。
(《史稿》還說:夷人中較早融入華夏族的,還有顓頊和帝嚳兩個分支,
……顓頊的后裔為祝融……即火正。有記載說。祝融八姓,即巳董,彭,
禿,姬、曹、斟、羋,共八姓(《國語·鄭語》)……這八姓后來的變化如下:斟姓無后,董姓鬷夷、豢龍,為夏所滅。已姓昆吾、蘇、顧、溫、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大都為商所滅。禿姓舟人,為周所滅。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是春秋時代仍散處黃河流域的幾個小國。羋姓中的楚國,在商朝滅亡時逃往長江流域,后來日漸強大,這里,從顓頊后裔祝融八姓的發展變化史中,我們也找不到所謂陸終之“黃氏”或”黃國”的蹤跡。看不到黃氏或黃國與祝融后裔陸終有任何關系,退一萬步說,假如陸終確有后人受封于黃,那也只能是黃國為楚所滅以后,楚人把黃國的故地封賜給楚的后人作為食邑罷了,但那已不能再叫做黃國了,試想,怎么能夠讓楚之先祖陸終的后人去姓被楚所滅的伯益黃目的后人的“黃”姓呢?
11、《史記·五帝本紀·舜))”……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而禹、皋陶、契、后稷(即棄)、伯夷、夔、龍、垂、益(即伯益)、彭祖(索隱:“彭祖即陸終氏之第三子”)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正義:“分謂封疆爵土也。”)。這一記載說明:皋陶、伯益父子與陸終三子彭祖,不僅同代,而且在帝堯時同朝為官。而陸終六子中絕對沒有包括皋陶、伯益父子中的任何一人。足見伯益及其十四支贏姓后裔(包括黃氏)與陸終氏決無血緣關系。而雙井堂譜謂“黃系出顓頊四世孫陸終,數傳至大費”之語,更是毫無根據的亂點鴛鴦了。純屬臆斷。這一史實有力地說明:皋陶、伯益及其后裔之一的黃氏乃至黃國,完全與陸終無關。“風、馬、牛”不相及,根本扯不到一起,何有“數傳至大費”的可能!
12、現代人高劍蜂在其<中國100個大姓》一書的“黃姓3”中寫道,
黃“出自贏姓,為金天氏之后。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黃,出自贏姓,少昊(贏姓,伯益是少昊曾孫皋陶之長子)金天氏裔子曰昧……,其后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北宋學士集》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支黃姓是源于臺駘的裔孫所建的黃國,……據學者考證,其先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氏旗人口的發展,族人不斷分流外遷,這是任何一個氏族,都是如此的客觀實際。既然是在顓頊時就從河南黃水西遷的,則只能是指人口的西遷,因為黃氏歷三皇五帝和夏、商兩代之后,至周時才為黃國。因此黃水的古黃國與其后的汾水黃國的關系,仍然是一個迷。光州(潢川或黃水)黃國公元前648年為楚成王熊惲所滅。而汾水黃國則晚后107年于公元前541年前因晉主汾而被滅。歷史上,同一時期,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兩個黃國,而這一前一后相距百余年分別被滅的兩個黃國,極可能存在一種繼起的關系。理當是黃水黃國消亡以后,其國人(遺臣或遺民)改在黃人聚居的異地·汾水重建了黃國。雖然這也是一種臆斷推測,但不是這樣,兩個黃國的出現就不可理解。學者何光岳考證還有第三個黃國-“西黃”,即使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一個“西黃”,也只能是前兩個黃國的后復之國。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或三個黃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有過若干國家一國數滅數復的事例。一如陳國: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微舒,破陳,改陳國為楚縣。因群臣中有人有不同意見,認為:乘陳國內亂,雖“以義滅陳”令天下入不服。所以“楚莊王乃復國陳后。”但65年后(前533年),楚靈王又派公子棄疾將兵滅陳。又五年后(前528年),楚內亂,楚靈王避禍山野,“饑于厘澤”,為申亥所救,死于其家。楚平王棄疾乘機用“靈王復朝”之恐嚇計,使巳繼位之王比和令尹子皙嚇得雙雙自殺。平王“以詐弒兩王而自立”,繼承了王位,但因國人及諸侯反叛,“乃施惠百姓,復陳蔡之地而立其后如故”,陳蔡得以復國。此后49年(前479年)楚惠王再次滅陳國。至此,陳國兩度復國三次被滅。又如蔡國:前531年,楚靈王召蔡侯,“辭而殺之”,使公子棄疾定蔡,為陳蔡公。因棄疾將兵滅了陳蔡兩國,靈王把該二國地封賜給公子棄疾。三年后,楚平王復立蔡國,蔡平侯把蔡國都城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至新蔡(今屬河南),至蔡昭侯時,因受楚逼迫,蔡國再次遷都州來(今安微風臺,稱下蔡),至前477年,楚惠王再次滅蔡。又如權國(在今湖北當陽東南):先為楚武王所攻取,遷至那處(今湖北荊門),后又為巴國所取。前316年,秦惠王滅巴國,并權國。
還有一個問題:《史記·楚世家》只記載楚成王二十二年(前650年)“伐黃”,二十六年(前646年)“滅英”,卻無二十四年(前648年)楚“滅光州黃國”的記載。也無魯莊公十九年(前625年)楚文王被巴人打敗,楚文王以新敗之師敗黃國軍隊于躇陵的記載。同樣,《史記·晉世家》亦無晉滅汾永黃國的記載。這三次楚晉伐滅黃國的戰事都只見于《左傳》。其因不明。而現行《中國歷史紀年表》魯莊公十九年為公元前675年,而楚文王十三年文王卒,當為公元前677年,如年表可信,則楚文王已卒,而魯莊公十九年時已是楚成王之后楚杜敖二年了。
高劍峰先生所云“少昊曾孫皋陶”之說,表明了皋陶伯益父子與少昊的直系血緣關系。今查皋陶在堯時“皆舉用”應當是帝堯七十載(前2288年)帝堯征召起用虞舜,舜當年即推舉“十六氏族”(“八愷”與“八元”)皋陶、伯益父子在“八愷”中名為“庭豎”“隤凱”,至前2258年帝堯崩于陽城時,他們任職巳達20年,而帝舜時(含舉喪三年為前2258-前2208年)繼任達50年。禹時又繼任。皋陶于大禹之歲(前2205年)受命創作《大夏)》九曲,二歲(前2204年)在任上去世。含禹為舜舉喪三年共任職五年。綜合起來,皋陶在堯、舜、禹三代為官長達85年。若以皋陶年四十歲,其長子伯益20歲受虞舜推舉,則皋陶去世時已年高125歲,據此推算,皋陶的生年當在公元前2328年前后。而據傳說,皋陶長壽,其壽年還遠不止此數。依此,皋陶的生年比其先祖少昊的生年(前2614年)相距286年。皋陶如是少昊曾孫,祖孫4代每代平均70余年。按照古人高壽的歷史情況,說皋陶是少昊的四世孫-曾孫,也許有可能。若接近代人的規律,則一定存在斷代。
13、劉佑平在《中華姓氏通書·黃姓》中說:“黃姓的血緣始祖一般都認伯益,其實,我們至少還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大業與父親皋陶。“偃姓的皋陶生了六個兒子(有的說是三個),長子大費,又叫伯益,就是黃、趙、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緣始祖。”我完全贊同劉先生的這個觀點。不過,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巳確認“大業是皋陶”,司馬遷公也只說大業之妻“女華生大費”。不能從中擅加“一世”。
《通書》又云:“在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生活著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典籍上稱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部落聯盟集團,史書上叫做九夷。這九夷中便有一支氏族叫黃夷,它便是今日數千萬黃姓成員的最古老的族姓之源。”
他在引證何光岳《東夷源流史·黃國的來源和遷徙》的資料以后說:“權威的民族學者認為,黃夷發源于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并說,“黃夷是因崇拜一種‘黃鳥’而得名。”
據我對地圖的研究,遼河西源,應該是在燕山之北。燕山山脈,在河北平原北側,東西走向。西起匯合于北京密云縣的潮白河河谷,東到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即榆關或渝關)。遼河西源源出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南北岔山,東流至遼寧昌圖縣靠山屯附近,與東遼河匯合后稱為遼河。西拉木倫河南迫有大片沙漠,蒸山則位子該河及其南部沙漠帶之南,因此,西拉木倫河是在燕山之北。
《通書》又說:“許多氏書和黃氏譜牒……都認為陸終之黃即經傳所記‘江黃道柏’之黃。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黃國故城,即今河南省潢川縣境。但據多種正史和族譜記載,潢川之黃國是屬少昊東夷集團的皋陶、伯益后裔所建,與陸終之后無關。”我認為這個基本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劉佑平先生又說:“陸終之黃是顓頊與少昊族,融合的產物,……了解了陸終氏的雙重組合這一歷史秘密,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從血緣關系上說,陸終氏既有姬姓顓頊的成份,又有贏姓少昊的成份,則說出自姬姓也可,說出自贏姓也可。但從黃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黃夷來說,黃氏無疑起源于少昊贏姓。”劉先生的基本觀點是對的,但所謂“雙重組合”的“秘密”,或“姬”或“贏均可”的“兩可論”,有點太似是而非了。其實陸終之黃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陸終是出自顓頊,與贏姓血緣毫無關系,在這種不存在的前提下的“兩可”說,是不能成立的。非此即彼。
三、簡短結論
綜上所述,概而言之,在光州一地,只有一個屬于贏姓的黃國不可能既是贏姓黃國,又有陸終的黃國。黃既屬贏姓,則與陸終決無血緣關系。大業(皋陶)、大費(伯益)父子既然是顓頊的裔孫女女修隕卵而生,陸終又是顓頊的裔孫,則大業、大費決不可能又是陸終的后人。這個關系十分清楚,不容置疑。而恰恰應當置疑的是,大業(皋陶)的生父為什么被隕卵的神話傳說掩蓋和淹沒了。這個被隱沒姓名的大業生父,理當是少昊的后裔,而不能是顓頊裔下的直系后人,“兩可論”之說,太無道理,可以休矣!唐人的誤導應予澄清和更正。黃姓之源的根本應當肯定。那就是:黃夷……少昊贏摯……被神密隱娃埋名的大業之父,大業(皋陶)-大費(伯益)-黃氏(或黃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