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胎告知》圖像處理的第一個棘手問題是如何表明圣母是“無玷受胎”。這不只是圖像的視覺生產(chǎn)難題,也是早期研究圣經(jīng)的學者面臨的解釋難題。為了證明圣母是“無玷受胎”,僅是童女受孕還不夠,還要證明圣母“無染原罪”,即她沒有沾染亞當和夏娃遺傳的原罪。雖然圣經(jīng)經(jīng)文里沒有圣母無染原罪的說明,但神學家們還是通過對字里行間的挖掘尋找到了暗示。
圣母無染原罪的論調是與兩條信理相矛盾:“原罪普遍性”和“救贖普遍性”,即人人都有原罪且人人都需要耶穌的救贖。既然原罪是每個人都有的,那圣母也應當有原罪;如果圣母無染原罪,她就不需要耶穌的救贖,如此一來就與救贖普遍性的信理矛盾了。為解決這兩大矛盾,神學們從四世紀開始就爭論不休。
其中最具創(chuàng)舉的解釋來自圣方濟各的神學家,他們創(chuàng)見性地區(qū)分出兩種性質的救贖:預防性救贖和治療性救贖。即圣母雖沒有原罪,但屬于“原罪律”之下,仍然需要救贖,但她獲得的是“預防性的救贖”,而其他罪人所得的是“治療性的救贖”。這個思路可以與遺傳疾病和疫苗作類比,就好像除了瑪利亞大家都患一種遺傳病,但瑪利亞也是亞當夏娃之子,因此是有同樣的遺傳基因,她之所以沒發(fā)病是因為神早就選定她生下耶穌,所以提前注射了疫苗,她是預防,其他人是治療。
這樣爭論了十幾個世紀也沒有結果,直到1854年教宗宣布“圣母無染原罪”為信理,終結了這個難題。信理即真理,只需奉行,毋庸置疑。信理說:“至福童貞瑪利亞在成胎之初,曾因全能天主的特寵、特恩,看耶穌基督——人類救主的功績份上完全免除原罪的一切罪污。”這就是告訴大家都別再爭了,這個就是真理,不能用邏輯論證,只管去無條件相信。若有人再去質疑信理就成了不信神者,那就不再是經(jīng)文討論和內部矛盾的范疇,而是屬于異教徒,要進宗教裁判所受審。
但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沒有宣布這條信理,圣母是否無染原罪還是神學上很激烈的議題。如果“無染原罪”不過是對圣母生子的一種恩寵,那神的恩施也變成有目的、有代價的,這不免讓真正的信仰者寒了心。因此這個問題可以徹底反過來去思考,即圣母不僅可以遺傳夏娃的原罪,甚至她還可以不是貞女。看似忤逆,卻可能讓神的恩寵和救贖播撒得更廣。
這種反向思考不是沒有依據(jù)的,對圣經(jīng)的研究有一個方向就是文字的解謎。在“受胎告知”事件中就蘊含著一個文字的反讀。天使向瑪利亞問安時說的“萬福(AVE),承蒙大恩的女子”并不是一句普通的問候語,希伯來文“AVE”(萬福)反過來從右往左讀就是夏娃(“EVA”)。早期教父們就把圣母比喻為“第二夏娃”,第一夏娃在魔鬼的誘惑面前失敗了,但反過來的第二夏娃就孕育耶穌對抗魔鬼。
從AVE(萬福)到EVA夏娃的反讀,在圖像上有例證來支持。意大利畫家洛倫佐·洛托的《受胎告知》使用方向、位置、黑白和光影的多處反轉,與受胎告知的圖式傳統(tǒng)反向而為,從而為夏娃和圣母的互換、原罪和救贖的意義漂移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