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達達令的這本書是緣分。
四月的一天,我路過地鐵站,看見旁邊新開了一家書店,于是走了進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本書。當時的我,生活正處于焦慮中,“為什么你總是害怕來不及”,一下子撞進了我的心底。我立刻掏錢買下了。
焦慮,沒錯。畢業三年多,工作穩定了,我卻愈發焦慮,因為我發現除了工作之外,我的閑暇時間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卻沒有一件是令自己滿意的。或許真印證了那句話:沒有計劃的學習,都是看起來很努力,裝作忙碌的樣子欺騙內心空虛而恐慌的自己。而且,越忙碌,越恐慌焦躁。
這種恐慌的根源,來源于社會生活的成本越來越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自己總害怕跟不上,被時代拋棄。于是我開始加入各種學習,期望提升自我價值,然而,急功近利的心態早已注定了這些學習派不上什么用場,囫圇吞棗容易,而真正吸收沉淀確是非常需要花費時間和能量的。
我開始自我反省,在這當下,我遇到了《為什么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令姐的文字很親切,仿佛一位鄰家大姐姐在耳邊絮絮訴說,用自己的經歷來安撫一顆顆焦躁的心,流水一樣清涼。
她告訴我,專心做自己。努力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并且學會和自己相處,活出一種令內心平靜的“生活狀態”。
是的,我們都被周邊的人帶偏了方向,在比較中惶惶不可終日,卻從未真正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脫離了身邊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如何與自己相處,獲得內心的寧靜。
我琢磨著“生活狀態”。忽然發現,許多我焦慮的事情,其實也就是那么回事兒。和同事一起練車,見同事學得快,自己總是學不好,內心焦慮;與書友一起參加讀書活動,見他人在眾人面前越來越談吐自如,而自己仿佛還沒有掌握好讀書的方法,內心焦慮;工作上見同事總是能夠早早下班,而自己每天卻留給明天一堆剩余事務,內心焦慮;甚者看見別人養著好看的花兒,自己的陽臺卻一片狼藉,內心焦慮……
天啊,原來,我的生活狀態一直是一種比較的狀態,并且,這種狀態還是參照別人的狀態的來的!我自己的狀態呢?比如,我喜歡唱歌,愛用手機軟件K歌;我每天堅持讀英語,發音越來越正;我一直沒有離開書;我每天飲食清淡,適當運動,身材保持得很好;我還幫助媽媽做了很多事情,母女關系越來越好……
我也有我的生活狀態。而以前我從未關注這些,內心總是被焦慮的事情填滿,而這些所謂的焦躁,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創造出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是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節奏就好,別人比自己厲害,也許是自己沒有看見被人背后的努力而已。那么,更應該做的,就是以自己為超越對象,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優秀一點,就是進步,就是成長。
我相信,我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