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馬未都的節目。
大凡聽這類節目,樂趣有二:
主播的觀點,最好能開拓思路那種;
提到的人事物而引起興趣,可以從其他途徑學習查證,增加知識。
醉翁亭記屬后者。
中學課本的文章,完全不能領略其精美,大約當時授課太講究寓教于樂,只剩下“官樣文章”的印象。
可怕。
馬爺聲音略帶金屬音,夜里聽來也不見得多美,但是聽他背誦過文章開頭一段后,按捺不住閱讀全文的欲望。
環滁皆山也。
網上搜出的文章上來就是這句,搞得我以為搜到的是殘篇。
看我這篇文章前面的鋪墊就知道,本人寫文章絕對沒有這種魄力,開篇貌似無首無尾。
讀完整段,才能體會這一句精簡下隱藏的統領力。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由面而線而點,終結于內心。情景交融,意在畫間。
敬佩古代散文大家的文字功力,讀來韻律感十足,朗朗上口。
轉和間毫無生澀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從空間移到時間,每一個細微變化都盡收眼底,醉翁醉也?未醉也?
為何有一種把山間景色化為盆景,收納于心,而又心無掛礙的感覺?
我為醉翁也?醉翁為我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似乎教課時的重點是說作者在任上政績卓越,歷困境而心志不墮,治下政通人和,所以才有上述一片欣欣向榮的人文景觀。
所以才讓我有了官場文字的無謂概念。
現今讀來,怎一句政通人和能了結,分明太守“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醒我獨醉”。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敘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通篇講樂,但是你有沒有讀出寂寞呢?
山水,禽鳥,游人,賓客,都在樂,可知太守為何而樂?
抑或盡只是我的寂寞透過太守的文字反射出來,抑或太守的寂寞透過我的眼睛讀了出來?
莊周夢蝶罷了。
以上為文,為哀悼年少時的無知,安慰現時的寂寥,并為老年存儲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