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職業生涯咨詢工作以來,接觸到相當一部分求助者是帶著焦慮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是有非常具體的問題需要咨詢師協助解決,而是身體感覺不舒服、焦慮感強烈,卻并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應該如何脫離困境,久熬致病,忍無可忍之下才下決心尋求咨詢師的幫助。對于這樣一類為數眾多的“迷茫型”求助者,咨詢師應該以什么樣的思路提供咨詢呢?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咨詢師要做的其實并不是一上來就就事論事,那樣往往會自我設限(這里的“我”是“咨詢師”),在狹隘的當前問題籠罩下,試圖引領著求助者撥開迷霧,過程往往很艱難,效果也不一定會讓求助者滿意。怎么辦?
我的思路是:追根溯源,升維打擊,意思是:要想解決求助者的當前職場困惑,絕對不能近距離瞄準,就事論事,那樣也論不清楚,而是往往需要回到TA的上一份職業經歷、畢業前的求學經歷甚至親密關系,從中提煉、挖掘出求助者的認知模式、思維特點。有了這樣的深層次認識,再回過頭來引導求助者自己去觀照當下的迷局(往往表現為困局),往往就能起到撥云見日的良好效果。
當然,如此大框架的咨詢對咨詢師的要求非常高:既要能夠準確解讀求助者發來的資料,在當面、視頻或語音交流中完整捕捉到求助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又要能夠通過求助者的書面和口語表達方式發現求助者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還要能夠敏銳地感覺到求助者的表面情緒和隱藏心理并予以及時而恰當地回應。
下面重現的是我曾經做過的一個典型個案的片段(下文的“我”是咨詢師,第三人稱“他”是泛指):
有位求助者大學畢業后已工作十來年,但一直職場不順,深感焦慮,甚至自我懷疑,質疑人生的意義何在。
憑直覺我初步判斷:他的焦慮情緒背后,可能隱藏著更深的東西,如果不能挖掘出來,僅就職場問題展開咨詢,極有可能讓他感覺不痛不癢,也無法真正幫助他成長;更糟糕的是,幾次下來求助失敗之后,弄不好他的情緒會進一步惡化,由焦慮而轉為悲觀、失望甚至自卑、抑郁。
怎么辦?
我決定給他來一次開放性、探索性的咨詢。我們的咨詢從我的一個判斷開始。
我:工作了這么多年,又是大本文憑,職場發展一直不很順吧?
他(深深嘆息):是的,我該怎么辦呢?
我:職場發展是一場長跑,前面這一程也許我們跑得不是很理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在后半程發力,綻放精彩的光芒。所以,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過往的經歷中挖一挖,看看每一段經歷的背后都隱藏了哪些寶貝,如何?
他:贊同。
于是,我們開始梳理他的大學求學經歷。
他坦承:大學所學專業并非自己喜歡。
我:這很常見,不過在大學四年求學期間,你為了你喜歡的專業(會計)做出了什么努力嗎?
他愕然:沒有。
我問:你沒有在大學時考一個會計從業資格證嗎?
他:沒有,那時沒意識到。
我:從這一點來看,你是不是發現自己似乎缺少一些“為了目標千方百計”的意志力?
他:是的。
我:那么談談第一份工作吧。
他:由于從北京回到小縣城的老家,我一時適應不了,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還是在一位做財務的親戚大力幫助下,才幫我在一家小公司謀了一份出納的工作。不過一開始我就發現業務量太大,我又是新手,忙不過來,所以領導并不滿意。
我:“領導”是誰?
他:是財務主管,后來還有店總。
我:這么多業務要處理,你又是一個新手,有其他的出納和你一起嗎?
他:有的。
我:他是什么背景?學歷?
他:他是高中畢業,也沒在北京求學或工作過。
我:你有沒有在去這個店之前,預想過他們(介紹你進去的親戚、店總、財務經理、那個出納等)可能會對你有什么預期?
他:沒有考慮過。
我:剛才提到的這個出納,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即將又要來一個人做出納,學歷是本科,比我高,還在北京學習和生活過,會不會牛氣哄哄?會不會眼高手低、夸夸其談,自己該干的活做得慢,害我晚回家?會不會威脅到我的職位?這些你想過嗎?
他:沒有想過這些。
我:通過和您的這十幾分鐘接觸,我感覺您的表達模式可能是:用嘴巴帶動大腦進行思考,說得比想得快,有這種感覺嗎?
他:你這樣一說我還真感覺到了,我比較不喜歡琢磨這些關系,感覺好累,我就想簡單一點,把工作做好,拿到我該拿的工資,其他的不愿意多想。
我:或許這恰恰是你一段段的職場經歷都不如你意的隱藏的重要因素。人在職場,最重要的是學會認知關系——你和自己的關系,你和他人(領導、同事、下屬、客戶)的關系,你和公司的關系。如果頭腦中無法把關系理順,就很難看得準人,也就看不清事,這樣一來,工作做得不合領導意思,得不到領導認可,也就不奇怪了。
他:我有點懂了……(后略)
職場是什么?職場是人與人構成的江湖。人在江湖,身須由己。一旦身不由己了,你要用心地琢磨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是自己的原因多一些,還是外在的原因多一些?自己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它們之間是什么相互影響關系?或許,這才是我們修煉自己的一雙慧眼,逐漸撥開職場迷霧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