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風氣
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而中國先如今是更迅速發展,2015年全球收益達383億美元,其中中國達68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近五成;2015年中國人買走盡全球一半的奢侈品。
中國是大國,又是一個強國
(一)
文章
我現在所見的,大量轉載,瀏覽的文章大體有以下幾類。
(1) 技能,知識點
(2) 小說
(3) 生活勵志實例
我剛開始接觸這海量優質文章時候,深深被吸引了,我渴望學習到那所謂的管理學,心理學,時間管理學,我更是深深被那些在外打拼的同胞打動,極力奠基自己的功力,希望有一天能走向和他們一樣的方向,小說更不用說,顯的真實又矯情。文章真都很好。
后來我自己開始寫作,每天一篇,寫過風景,經歷,寫過夢境,類小說。大概寫了有半個月后,我可以理解了,也接受了—作為一個寫作之人,只要碼字就會習慣性把文字綁架,細節處取巧,環境處粉飾,感情被放大。
對一個剛寫作的我來說,這些細微之處的反復推敲,我是不可避免的。我只有把內容所包含的細微放大,讓讀者感受更深,這之后我才可以收回來,就像讀英語,把音量放大把所有內斂的東西都放出去,然后再收回來才是最對的。
所以現在得以一個結論,這樣的文章是寫給自己看的,用來練文筆的,不可信,不可入。
理由如下:
從前沒有網絡這樣傳播如此快的工具,學者寫過的文章,好的壞的都是堆積自己房門,而只有把真功夫練實在了,達到信手拈來,隨時滿腹經綸。這時候人們不得已只發現他更多才華,而那些藏在風霜里的文章才得以流傳。
這樣的才華,是實打實的。
而現在,網絡傳播如此之快,我也恨不得就花一周時間發表一篇反復推敲的文章?!稑汩然荨愤@篇文章我查過資料,記過筆記,看過傳記,但也只用了一周時間。我之所以發表是因為,我需要鍛煉自己的文筆,我規定自己每周發表兩篇整塊文章。
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它的瀏覽量達到7000多。而我完全沒準備好,我甚至沒來得及再看一遍樸槿惠自己寫的傳記。
我必須簡明《樸槿惠》這篇文章,它是碎化的,沒經過我再多深入的了解,沒有太多扎實的認識。
(2) 技能
現在這個社會不知道怎么了,有太多人積累出來的技巧,方法,這是對的,不對的是更多人們選擇看,心學但實際就只是看,不斷淺嘗輒止。
做事需要方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承認,有時候耗時再多的無用功也比不上一個技巧來的快,我練字的時候,花了半年自己練習比不上練了一個月一個有經驗人告訴我的方法,再多時間的練習演講比不上短時間內老師親自教導你。
是,我承認,這是對的。
那老師,那總結這些經驗的人怎么來?那些古人從一無所有到滔滔絕倫怎么來?
環境太好了,總可以隨手得一果子,但這果子是別人的,嘗不出來味的。
所以,關于技能方面,再簡明的文章對你也只是曇花一現,別收藏那么多了,別以為你看過你就擁有了。
學會,做吧。選一個你覺得能堅持下去的,能助你有心成長的方法做下去,別再問別人要怎么做了,你會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的,你會學會的。
方向給你了,時間你有了,埋頭練下去,你總會有你自己的收獲。
景色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丹東,呆了兩天。正是三月寒冬的丹東,微冷干凈。
(一)
到了丹東,找了一家離鴨綠江不遠的旅店,行李放下我就跑出去看鴨綠江了。
中午到的丹東,吃過飯找了一家離鴨綠江不遠的旅店住下,我們進到放假把行李放置好,躺了一會就往江邊去了。
中午到了丹東,找了一家離鴨綠江很近的旅店住下。到旅店,辦完手續把行李放下,最后躺在床上休息,等散去坐車的疲乏,就心急想去看鴨綠江。
江邊的風吹起來很溫柔,力度卻不小,把發絲吹的凌亂,然后輕拂過臉龐。沿著鴨綠江向前走,看看對面朝鮮,看看丹東城市建筑,一個黯淡,一個繁華。天還是白朦朦的,白里透著藍,流著絲絲的白云,空氣清涼。光照在江面反在眼里,很晃眼。靠丹東的江面上,有一小群野鴨子正嘎嘎嬉戲著,灰黑灰黑的身子,用翅膀撓撓癢,動作敏捷又輕巧,有時候一撲騰冒進水里,水蕩起漣漪,接著又吐出泡泡,快速向前游動去。一只、兩只…野鴨子接連游走,朝著陽,向著遠方,前方撒在空氣里的白光晃在水里,銀銀閃閃,一波浪一波浪,水波粼粼,如果可以用人來形容他們,他們就好像遠走的游子,活得自在瀟灑,四野是他家。
等到夜晚,來到斷橋下邊,看看鴨綠江風景。明月高掛,透著清澈的月光,灑在大片水面上,倒影在水面,一股高處不勝寒,深凝又寂靜的河流淌過心間。正是每月的十六,水里的月影像一個無線網信號的標識,一價一價白色的弧線,伴著風一閃一閃的。天亮傾灑出來的密麻光線照亮了四周,寂靜不說話,此時丹東夜景正美,安詳,舒心。
等到了天黑,斷橋上有一段時間是亮著彩燈的。 斷橋最美是彩燈的協調。
斷橋的外圍周邊是鮮亮的黃燈照亮,橋上兩旁的紋路圖案建筑為黑色的,黑色的夜空,借著周遭的光線,可以看得見深邃的紋路,蘊藏著漫長歲月的歷史,沉淀著故事。橋下面是橫粗的柱子,連著水和橋,沿著柱子最上邊,橋的下面也是連著幾個小小的黃燈,叩著向里,對著燈的部分被照的發白,黃燈的余光豎豎延伸下去,光線到了柱子的3/1界限便模棱兩可,就像化學中元素分析譜的線。再往下,就沒了,就剩下黑色江面上看得見灰色的柱子,厚厚的灰色,有些深沉壓抑,好像民國時期戰爭那種灰色的格調,有韻味。
(二)
丹東的城市偏古老。窄小的過道,向上的道路,往遠處還看得見大山的虛影,路兩旁是高大茂密的樹,壯實濃密,樓房是有些殘破有些古久。但這樣的風情總給人一種踏實,純樸的感覺。
走在丹東站附近,正向一個悠長的洞口里去,洞口在不遠處有一個拐彎,這樣就看不見洞口的盡頭,只能看得見洞的墻,在膠黃膠黃的燈光下,熠熠生輝。
走到一棵樹下面,左手邊是車流不斷的馬路,陣陣嘈雜,右手邊是乳白色掉了墻皮的圍墻。樹枝掛在我頭頂上,我微微仰頭,滿眼看見的是層層細枝樹叉的縫隙。正是冬天,枝上光禿禿的,只有一節一節的葉脈突兀出來。清晨的陽光正烈,紅紅的太陽照的人睜不開眼睛,只能感受到大把大把溫柔的光從層層樹杈縫隙,從車子馬路,建筑里扯過來,罩住我,我被光圍住了,除了身后微涼,剩下滿是陽光。我想看一眼太陽,可是本能的舉起手來,擋住睜開的眼睛,又岔開手,偷偷看著紅彤的太陽,眼里是晃了眼后的暈彩… 再往前走一步,一些樹枝正好擋住了好遠的太陽,眼睛掙得開了,丹東全都是明亮的,清晰的樹枝,建筑,車子,馬路,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