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刻苦已經過時,你需要的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前日,我弟拿了一張只有C的成績單回來,我媽仔仔細細看了一遍,隨機拍在桌子上,冷笑一聲:"成績怎么又下來了?天天想著出去玩,你要是肯刻苦一點,怎么會只考個C回來!"

我弟特別不服氣地頂撞了一句:"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媽立刻接上:"那就再努力一點!"

我弟扭過頭,恰好朝向我這邊,悄悄翻了個白眼。我當即捂住嘴,以免自己笑出聲來,隨后卻又感覺無奈。

我特別能理解我弟,想當年我也是一枚乖乖牌好學生,刻苦努力,成績也還不錯,但始終沒啥成就感,一個疑問始終盤旋在我頭頂上——明明有些同學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我少多了,怎么成績還比我好呢?差距究竟在哪兒呢?我要怎么才能學的更好呢?

我郁悶、我不甘、我抓狂、我無語問蒼天……

然而無人能回答我的問題,他們只是說,多下功夫,比別人更刻苦努力,再詳細點,多看筆記,多刷卷子,聽著就讓人懊喪,說了等于沒說。

如今我們90后已經在職場上大展身手,鮮嫩的10后也出來霍霍了,家長、老師卻還是老生常談"要努力"那一套臺詞,真的一點長進都沒有。

所幸的是,我已經可以自己回答自己的淫問了。

這個時代,刻苦已經過時,未來將是科學學習方法的天下。

所以別再埋頭苦讀了,學習真的有捷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何學習》
作者:苯尼迪克特·凱里
豆瓣評分:8.0
推薦理由:我們一向以為好的學習方法,其實都是不靠譜,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這些學習理論來自盲目的模仿誘惑主觀臆斷, 而并非基于科學。如果你曾經認為好的學習狀態就必須培養一個固定的學習習慣,例如固定一個地點、時間學習,留出大塊時間一口氣學完,那科學的學習方法可能都會顛覆你的原有觀念。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早就已經生成一套符合我們人性的學習機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完全可以更輕松、更省力、更高效地學習。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腦的學習機制

說到學習,就要先談記憶。

當我們看到一個蘋果時,我么腦內的神經元就會"亮"起來,接著它下游的神經元也會跟著"亮"起來,它們用長得像樹枝一樣的突觸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神經網絡,稱為"記憶回路"。

短時記憶會被存儲在海馬區,當一段記憶回路被多次觸發,聯結的突觸就會更加牢固,最后固定在新皮層,成為長時記憶。

記憶分成兩個階段——存儲和提取。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怎么也想不起來,那并非你丟失了這段記憶,而是記憶的提取能力太低。有時候需要一點提示,你才能成功提取一段記憶,而提取的次數越多,提取的能力和存儲的能力也會更高。

這里就要提到遺忘的作用。

我們向來認為遺忘是學習的最大敵人,事實上,學習絕離不開遺忘。

遺忘有兩種正面作用:

1、與其說遺忘是一個衰退過程,不如說,遺忘是一個優化過程。就如同每一臺電腦里都不可或缺的垃圾清理功能一樣,它可以過濾會讓我們分心的干擾信息,清理掉無用的雜亂垃圾。

2、就如同肌肉增長需要先損耗,記憶也需要先遺忘才能更牢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何增強記憶?

一、分散式學習——讓記憶持久的秘訣

當你面對暑假,你是怎么過的?

是否大部分人都同我一樣,在最后一個星期趕完所有作業。不僅如此,我們還有一個強大的考試技能叫做"臨時抱佛腳",雖然我知道這是個貶義詞,但就效果而言,這一招對考試非常管用。但就從長期來看,若不運用,這些知識會被迅速遺忘。

我想我們沒有人希望花了幾年的時間,最后除了幾張分數過得去的考卷,什么知識都沒留下。事實上,只要一個簡單的小技巧,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時間,卻讓記憶更持久,那就是分散式學習。

無數的實驗表明,與其在考試前一天花上5、6個小時進行集中復習,不如將這段時間分成2~3次進行學習,

例如今天學習第一次,1~2天后學習第二次,考試前一天復習第三次,如此你不僅同樣能獲得優異的成績,知識還會在你的腦海中保存更久,即使一個月后要考試,你的記憶依然能夠保持清晰。

以下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備考時間與最佳復習間隔的表格。總之,間隔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你想要維持這份記憶多久。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中的另一個關于外語單詞的實驗顯示,兩個月一次學習,總共26次和兩星期學習一次,同樣26次,前者 能記憶的單詞量更多,超過后者50%。分散式學習為何效果如此之大,目前人們還在爭論,可能影響的幾個要素分別有:

1、短時間內對同一知識的重復,會讓大腦對其失去興趣,隨著重復次數的遞增,關注度反而遞減。

2、過多的信息輸入會讓大腦一下子難以處理、聯結,從而分門別類地儲存,一些信息由于無法整合,會被視為不相關信息過濾掉。而每次學一點,大腦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理解和消化,在下一次的學習中,不僅能鞏固之前的內容,同時也更利于吸收新的內容。

3、就如同肌肉要先損耗才能增長一樣,記憶被遺忘后,才能更加牢固。

比起"臨時抱佛腳",分散式學習需要花一些心思去安排學習時間,但相較于能獲得的收貨,這點小麻煩也就不值得一提。

二、重要的考試——快速高效掌握關鍵知識

1、學習后自測

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看完復習資料,感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然而當卷子發下來,卻發現有些知識點根本想不起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熟悉度錯覺"——我們以為自己掌握了,其實只是大腦的錯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記憶有個奇怪的特點,及主動地回想比被動地重復效果更好。也就是說,以背誦為例,學到差不多的時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盡量用心去回想剛才的內容,這樣的效果比直接再看書要更好。如果你們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詞句,那幾乎可以肯定下次能再想出來;而如果我們直接看書,那么可能下一次還是離不開書。"

主動回想和被動接收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的提取難度相當大,而對于記憶而言,提取難度越大,提取和存儲能力就會越強。

而考試正是利用了大腦的這一特性,讓我們加深記憶,并且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

如果是背誦,科研人員給出的最佳的時間比例是用40%的時間進行閱讀和學習,用60%的時間進行背誦。

以我個人經驗而言,當我覺得掌握了差不多的時候,我就會開始背誦,背誦可以立刻反映出我的不足,然后我會針對性地再次學習,然后再背誦,直到可以完全背誦為止。

另外一種常見的自考方式是將自己學的東西,不管是說給別人聽,還是寫出來,如果你能講的明白,講的別人能聽得懂,那你就是真正吸收了。

像我現在把讀過的書寫成文章,就是一種自考。往往寫的時候,我才發現,很多我自認為懂的概念,其實只是一知半解,為了搞懂,一本書我往往要翻個2、3遍,還會上網去搜集更多的資料。

當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知識不再會被輕易遺忘。

2、預考——快速高效掌握關鍵知識點

當我們還完全不了解一個知識前,就要考試,這聽起來有點荒謬,但無數的實驗已經表明,即使對這張卷子,你回答的全是錯誤,但只要之后立刻開始相關的學習內容,你的潛意識會讓你快速鎖定之前考試中的考點。

我們通常的學習是漫無目的的,預考可以幫助我們分清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從而加深記憶。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借鑒這個方法。你可以先把書名、目錄、簡介、小結先瀏覽一遍,問自己一個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有目的地快速翻找,這方法不僅讓我們可以快速閱讀玩一本書,同時也能保證你在閱讀完后必然有所收獲,因為我們通過努力尋找的答案總是更加的印象深刻。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何完成復雜的課題?

一、滲濾——靈光一現的秘密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

愛因斯坦的許多發明來源于睡覺時的靈光一現。

王陽明在一塊石頭上頓悟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李白在醉酒后揮灑下千古流傳的詩篇名句。

稍微留心一下,你會發現,關鍵性的頓悟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

為什么我們專注思考的時候想破腦袋想不到的答案,卻會在做其他的事情時突然一拍腦門想出來呢?

有人說,那是神靈的啟示,但心理學家對此將信將疑,他們認為,必然是我們的大腦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做了些什么。在經過不斷的研究后,他們終于找到了答案。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房間的桌子上擺了一些零碎的物件,例如錘子、交代,還有一些盒子,里面放著圖釘、蠟燭、紐扣什么的。科研人員要求人們把三根蠟燭固定到門上,與眼睛齊平的位置,這樣可以點亮當燈用。

大部分的人立刻想到要用圖釘或者膠布固定到門上,但很快他們就黔驢技窮了。

科研人員只是略做了一個小改變,結果就大不相同。

他們把盒子里零碎的物件全都拿出來放在桌子上,當人們再次進入屋子里時看到空置的盒子,立刻想到可以把盒子用圖釘固定在門上,然后放上蠟燭。

科研人員對參與者的要求,給予的工具都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是將零碎的東西從盒子里拿出來,盒子在參與者的腦中定義卻從一個盛物的容器變成了可以利用的工具。

我們的思維也正如這個盒子,當我們開始專注思考一個問題時,與此相關的概念、曾經的經驗都會限制住我們的思維,無論我們怎么想,思維始終只是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打轉,而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在盒子外的。

當我們開始放下這個問題,去做別的事情時,我們會忘掉思維定式,而大腦的潛意識依舊在運轉,思維跳出了盒子,試圖和各種各樣的信息聯系碰撞出火花。

大腦會對未完成的問題耿耿于懷,它會調動我們的感知、思維甚至是心態,去關注周邊的一切。這就是為什么牛頓會關注一顆掉下來的蘋果,從而想出地心引力;也是為什么我們學了心理學,就會把身邊的現象與心理學聯系在一起的原因。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大腦這個特點呢?

答案是:用打斷的方式。

如果你思考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任務時遇到了瓶頸,那就放松些,先停下來休息一下,時長通常在5~20分鐘,你可以選擇散會兒步、聽會兒音樂、打個盹、運動等任何你喜歡的形式。

如果你正在面對一個艱巨的項目,那就盡早開始,安排好時間區間,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準備,當你真的山窮水盡時,離開一會兒,這不是拖延,只是你需要把你的潛意識放出來,讓它幫你解決問題。

二、交替學習——刻意學習的正確姿勢

如今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盛翛辰上,然而一萬小時更容易讓人關注花的時間,以及不斷、不斷地重復。

長期的不斷的重復當然可以讓我們看到進步,但我們還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讓刻意練習發揮更墻的作用。

無數的實驗表明,不管是在運動、數學、藝術各種領域,將相關但不相同的任務穿插交替練習,其學習效果遠比重復的集中練習要好的多。

追根究底,交替學習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被迫走出舒適區,不斷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狀況,從而提高應變能力,并將不同的練習部分融合在一起。

就數學而言,當我們重復做同一個題型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該用概念去解答。然而當我們測試時,需要面對的是混雜的題型,針對的是各種不同的概念,可沒有這樣明顯的提示。這導致我們往往練習的時候很順手,一到考試就懵逼。

而交替學習有助于我們提高數學理解力和敏感度,針對不同題型可以快速反應出對應的概念。

如果拿學武術作比方,那只是重復一個踢腿動作并不能提高我們在真正比武場上的戰斗力。我們需要練一會兒踢腿,練一會兒出拳,練一會兒躲閃,再來一會兒實戰,如此交替練習,我們才能將每一個基礎動作融會貫通,應用到真正的打斗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何利用潛意識輕松學習?

一、知覺學習——一小時輕松獲得高手直覺

專業的網球手只要看一眼網球飛來的軌跡,就能知道這一球接不接得住;資深投資人只要聽融資者前三分鐘的介紹就能快速判斷值不值得投資,我們將之稱為"好眼力","好眼力"的形成是經歷一次次錯誤獲得的經驗沉淀出來的直覺。

你現在一定很期待,連這種直覺都是能學習的嘛?當然可以!高手或許需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直覺,但是只要利用知覺學習,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快速獲得。

這就要說到我們大腦一種神奇的能力——辨別學習,可以感知細微的差別來發現其中的不同,而高手就是可以察覺到細微差別的那群人。只不過他們需要許多年的經驗積累,而我們去可以建造合知覺學習模型將大腦的辨別學習能力發揮到極致。

知覺學習的關鍵在于,一定要讓視覺等知覺系統快速運行,讓認知系統和思維系統也快速運行起來。交替學習和知覺學習可以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本書作者基于這個原理,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隊藝術一無所知的人,能否利用知覺學習模型,快速擁有辨識畫作流派能力呢?

他挑選了12種流派,每一個流派下載10張畫作,并打亂順序。電腦中會隨機跳出一張圖片,下面是各流派的選項,如果選對了,就會有一個"打鉤"出現,如果錯誤,正確答案就會以高亮顯示。

每次的選擇他控制在3秒之內,練習了幾個小時,其中還運用到了分散式學習和自考,結果還是令他驚訝了,他竟然能以及高的正確率分辨出好幾個流派的畫作,盡管他并不能說出他為什么能夠辨別地出。

這可能是我見過最神奇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潛力讓人遐想無限,只看個人如何利用了。

二、睡眠——最不費力的學習方式

睡眠占據了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老實說,大部分人并不明白睡覺對我們的真正意義。恢復體力、儲存能量還是別的什么,這或許是一部分因素,但絕不是最重要的。

過去的科學家們認為睡眠就是完全的意識沉寂,然而到了1952年,當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晚上大腦會不斷進入活躍的快速眼動睡眠狀態后,終于明白,大腦在我們睡眠的時候,依然在不停歇地運作。

從之后大量的研究數據來看,睡眠可以增強你對前一天所學內容的理解力。可能早上你對知識的一些細節還束手無策,睡上一覺后你在看它們忽然就豁然開朗了。從分散式學習需要隔幾天以及人們在睡眠中頓悟,都可以強有力地證實這一點。

科學家進一步地探索甚至還發現了睡眠不同階段的作用。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階段:剛剛進入輕度睡眠,鞏固記憶;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后,幫助我們條理白天思維顯現不出來的關系,有助于創造性難題的解決,也是頓悟發生最頻繁的階段。

第二階段:運動記憶的專場。

第三、四階段:大腦進入深度睡眠,是延長記憶的關鍵階段。

不同的睡眠階段有不同的作用,他們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打斷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利于我們的記憶和理解。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打個盹兒,1小時~一個半小時,所得到的學習輔助效果,和晚上8小時的睡眠效果不相上下。

這可真是愛睡午覺人士的福音!

最后,我想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閱讀過許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書籍。實踐之后,都沒有讓我的學習產生質的改變。核心原因是他們只告訴了你應該怎么做,這么做有什么什么效果,卻并沒有告訴你其背后運行的原理。

因此即使在運用這些學習方法的時候,心中也不免時不時冒出些懷疑,若沒有書中那樣的效果,就會被沮喪的心情淹沒。

我們對于一個方法有多重視,取決于我們隊它有多了解,而這本書正視做到了這一點。

希望我們在學習的路上都不再迷茫。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編故事的能手(第一章): 人類大腦以學習的核心部位:內嗅皮層,它類似于某種過濾器,專門過濾涌入大腦的信息;海馬,是...
    Ashleytl閱讀 1,073評論 0 0
  • 如往常一樣,我八點出門,坐半小時的車時間剛剛好。我把手揣在兜里從樓上走了下來,是打算去見她。剛走到門口,已經我...
    禾乃登閱讀 297評論 0 0
  • 原來旅行,最需選擇的不是怎么玩 而是跟誰玩。
    夜里的孩子閱讀 16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