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美食,卻不喜歡做飯;喜歡嘗鮮,卻不喜歡走街串巷探索隱藏的驚喜。還好,身邊總有幾個饕餮好友,讓我永遠都不缺少對食物的敏感和熱愛。?
據說留學狗們,最先get的技能不是語言的精進,專業知識的豐富,反而都在鍋碗瓢盆里找到了自己的天賦。起先我也新奇加興奮的鼓搗過一陣子,但最終不過是翻來覆去的XX炒XX的排列組合。下館子?即便是?巴黎這樣的所謂國際大都市,中餐館琳瑯滿目、數之不清,也常常難以找到真正讓我心動的中國味道。始終覺得嘴巴里的味道缺了一點,哪一點,我也說不上來。
留學認識的朋友里,有個我很欣賞的姑娘,是那種能在一粥一飯里吃出甜蜜和禪意的姑娘,說起話來也是溫溫柔柔的。我在巴黎,她在格勒,每次和她通電話,她都會輕巧的問一句“親愛的,你最近怎么樣???”我都能想象她微笑著不緊不慢的樣子,像是剛剛晃過一條長長的小巷,還帶著清晨露珠的濕潤和清亮。
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會上傳美食,而我最喜歡看她發的那些食物照片。全都是她親手做的食物,都是那樣的色彩鮮艷:紅的番茄,綠的青瓜,紫的茄子,白的藕片……而她又真的細心擺盤做了造型,看起來軟綿蓬松的金黃煎蛋,圍半圈綠意盈盈的西蘭花,一側再點幾片西紅柿如花瓣散落;又或者簡簡單單的五顆長青椒,表皮煎地略有微棕,就那么擠擠挨挨地擺在白色瓷盤里,撒一層碎碎的白色蒜泥;再或者乳白的魚湯,粗粗地幾塊大豆腐,浮一尾灰青的鯽魚,上面是一圈一圈的小紅椒……
上次去格勒找她玩,說起做菜,她說做菜能真的讓她感到快樂,那種專注在一件事上的快樂,那種瞬間憶起家的充實的快樂。那個時候她一定說地方小太擠我又幫不上忙,就一個人圍在灶臺邊,動作也還是不緊不慢的,切菜、燒油、翻炒、擺盤……租住的小屋不過十平方,那個小灶臺也就不足一米寬,可我看她自若地在那里一步步地做,好似天地無限般的輕松自在。那種自在的認真,毫不費力的認真,不是真的喜愛,是裝不出來的。想起她曾說,
“獨自生活的日子,更是對食材有了很深的感情,覺得她們猶如有生命的個體,不能辜負”。
那句“不能辜負”,讓我接不上,也放不下。
有段時間里,她會在電話里斷斷續續地訴說,對千里外某個故人的情緒、牽扯、不舍……期望、失望、努力淡忘……即便是這樣,她的食物仍然是熱鬧鮮亮的色彩。
我在想,一人食的日子,是不是很容易,就對食物從喜愛變成了感激,因為它們永遠是如 此溫暖又踏實的陪伴。大概因得這不離不棄的食物,唯有這不離不棄的食物,總也要多花些氣力給它美好的樣子。
古詩十九首里,有則曾經對我來說不起眼的詩,
? ? ? ?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 ? ? ? 相去萬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
兒時初讀,只是鐘意“行行重行行”的迭代韻律,那個時候站在原地,無限想往著“道路阻且長”有著怎樣的驚喜;那個時候,還不相信會有“思君令人老”的存在,更覺天遠地闊,恨不得日睡三竿,撒一把時光來好好浪費;那個時候嘰嘰喳喳,最瞧不起的,是那句沉悶的“勿復道”,就好像每個小孩子都討厭媽媽逼吃飯的時候。可如今遠遠地一個人,也開始暗暗對自己說,“要好好吃飯吶!得好好吃飯?!?/p>
“努力加餐飯”、“努力加餐飯”,從這句詩被創造的東漢到如今,怕是沒有人讀不懂這五個字,卻又需要這許許多多的日子才最終讀懂這五個字。而日子還長長久久,眼前溫熱的食物,終究是支撐我們走過這長路的慰藉;而我們對食物的憧憬和珍惜,就是我們對待生活和愛的樣子。
?好姑娘,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