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轉行,我想去哪些領域?最近剛好在思考這個問題。
跟著今天的晨讀,埃米尼亞.伊瓦拉的《轉行》給了我們一套轉型策略。
01 小步慢跑
原來的路徑:先性格測試,職業傾向性測試,再規劃發展路徑。這可能行不通!
嘗試新的路徑:先行動(通過兼職等形式,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小試牛刀),再調整,找到“可能的自我”,比如先兼職早教中心的小小故事家,鍛煉自己的講故事能力,同時了解相關的市場需求,再確定要不要做早教相對應的家長課堂領域。
02 刷新社交
勇于打破原有的交際舒適區,結實新的人際網絡和專業群體,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大的視野和更多轉行的機會。
由于家人,同事,朋友與我們的過往經驗,環境,思維,觀點都有很多的重合度,所以在突破新領域的時候,這些人的意見反而可能會阻礙我們。如何突破人際關系的舒適區呢?
可以通過線下的興趣小組,兼職,公益活動和線上的學習小組,成長社群等形式拓展自己的弱關系網絡,尋求更多的轉行機會。
03 描述自我
這個點對于我的觸動比較大。
當我們轉行,面臨的壓力是很大的,其中有來自自己的適應壓力,也有來自周圍環境和家人的壓力。
如何緩解這些因為身份,環境,社會關系的轉變帶來的心理壓力呢?
給他們,也給自己,講一個故事,把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鏈接起來,讓家人,朋友更多地支持你,鼓勵你,而在得到他人支持的基礎上,我們會更容易接納自己的改變。
那么,如何講這個轉變的故事呢?
001 初步行動
回顧下定決心,開始轉變的時刻,當時心里發生了什么,內心有什么的觸動。
比如,我的下一步行動是從心理學領域細分過渡到親子教育領域。小切口是先成為正面管教講師。
那么,我要講的故事就是第一次聽到正面管教導師蟲蟲在分享她的個人經歷時,內心的觸動和感悟。
002 前后轉變
講完初步行動的故事,接下來要講的是轉行后我的人生發生的變化。比如當我成為一名正面管教講師后,我發現自己更容易換位思考,與自己家的小孩子相處更愉快,即便發生小沖突,也更淡定,更得心應手地處理沖突;當我成為正面管教講師后,發現與另一半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減少,因為大部分的家庭矛盾都可能與家庭教育的分歧相關。
通過總結自己轉型前后的變化,讓自己更好地適應新身份,同時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支持
那么落實到個人,我的轉行之路,究竟行不行得通呢?
【育兒領域】
【榜樣人物:蟲蟲+雨竹老師】
兩條路徑:
1、向正面管教導師蟲蟲學習,先閱讀相關的書籍,考取正面管教證書,然后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學習育兒知識,開辦自己的育兒家長課,甚至是講師班課程。
2、結合育兒故事,寫有溫度又干活的育兒故事,建立自己的育兒故事銀行。
【自媒體寫作領域】
【榜樣人物:貓叔+小川叔】
三條路徑:
1、跟著 貓叔的小灶群,形成讀書的節奏,走拆書,非虛構寫作這條路。
2、向小川叔和戚老師學習,建立自己的“故事銀行”,學習場景化描述,寫有溫度,有畫面感的感人故事。
3、學習前輩們做采訪計劃,通過采訪,收集故事,豐富視野,同時拓展弱關系網絡。
【其他領域】
1、海外教育咨詢領域—榜樣人物:朋友馬兒
2、英語培訓領域—榜樣人物:親愛的花花
3、國際自由族(旅游自由撰稿人)—榜樣人物:葉波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