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在咨詢結束后說:已經很久沒有人這樣同我說話了,我幾乎不敢想象我會把這么多事情告訴別人。特別是我的父母,我永遠無法想象跟他們這樣溝通。
其實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怨:孩子長大了,都不貼心了,什么話都不和我們說,你幫我勸勸孩子。很多家長將心理咨詢師作為了與孩子溝通的橋梁,甚至有些家長連讓孩子去剪頭發這樣的小事都需要拜托咨詢師。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本應是生活中最親密,最能為人帶來滿足感和愉悅感的親子關系,卻常常讓人倍感受挫和焦慮,在我看來,這真的是一個悲劇。
為什么很多孩子更愿意和心理咨詢師講述他們的心情呢?在這里我想介紹一種心理咨詢中常常用到的技術:傾聽。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如果有人愿意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
作為助人者,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通過他們多年的學習和訓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對來訪者的信任和接受程度,他們會運用一些技巧,讓來訪者產生一種特別好的感覺,鼓勵他們開口說話、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以及自我價值感的體現,減少他們的恐懼和焦慮,幫助他們更深層次的發揮自己的潛力。
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達他的接受和信任的時候,這本身就是對心靈的一種療愈。被接納者就擁有了成長、改變、向更好的方向去發展的動力。
接納就像土壤,能夠讓小小的種子開出獨屬于它的美麗花朵。
但是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和父母的溝通是不能得到這種體驗的。他們從他們歷來的經驗中學習到的是——和父母溝通是不安全的,不僅起不到幫助的效果,還會接受到很多負面的信息。這樣,很多父母就失去了和孩子良好溝通的機會。
家長怎樣做,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呢?
1、善于運用非語言的形式表達接納
我們往往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贊賞的微笑,一個簡單的大拇指都是對孩子的認可。在孩子看來這時候的自己是被愛的自己的行為是被允許、被接納的。
2、不干涉也是接納的一種
父母可以通過運用不干涉孩子的活動來向他展示對孩子的接納。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用積木搭建自己的城堡,而父母對他的行為不予理睬,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這個時候父母就向孩子傳達了一種接納的態度。“我這樣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可以將我的城堡搭建成我喜歡的樣子”。
相反的,父母給予太多的關注、建議、打擾、評判,就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不接納。當父母覺得:
城堡的頂部應該是尖尖的,而不是平平的
城堡旁邊更應該有一條河而不是花園
我幫助你可以更快的建立一座宏偉的城堡
當父母抱著這樣的態度去加入孩子的時候,就會向孩子傳達一種不被接納的感覺,“你應該聽從我的想法,因為我懂得比你多”“你應該需要我的幫助,這樣你的城堡會更漂亮”。
有時候“袖手旁觀”不僅代表我對你這種行為的接納,還代表著我相信你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某件事情。
3、用被動傾聽來表示接納
在咨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用大量的運用沉默。人們在咨詢結束后往往會說:他好像什么也沒有說,一直都是我在說。
什么也不說有時候也可以明確的表達接納,當一個人的沉默讓你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時候,那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孩子:爸爸,今天老師批評我了
爸爸:哦?
孩子:他說我上課說話影響到別的同學
爸爸:我明白了
孩子:其實是我覺得他上的課太沒有意思了,一直在照著課本讀啊讀,還不如我們自己讀
爸爸:嗯哼
孩子:我要是一個老師,肯定不會一直照著課本讀,多講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才能吸引人啊
爸爸:“沉默”
孩子:這樣的老師肯定很少,大部分老師還是按照課文在講的,畢竟考試也多是考課本上的東西。
在這段對話中,很好的體現了沉默的作用,父親沒有多說什么,但是已經了解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以及整個事件的經過,而且對孩子自主的去解決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
試想一下,如果父親這樣說:
“你是不是又犯什么錯誤了”
“你上課說話本來就是違反課堂秩序的”
“老師怎么講你就怎么聽,你怎么這么能耐呢”
“你最好給我乖一點,學著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
這些對話是不是我們平時會更容易見到呢?這樣的對話不僅向孩子表達了你的不接納,還會阻礙孩子和你的進一步溝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徹底討厭課堂。
4、用語言告訴你:我接納你!
這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進入誤區的方式。語言是親子間建立親密關系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破壞親子關系的一把利刃。
接下來我總結了幾種父母常用的表達不接納的語言:
a、命令、警告、威脅式的對話
你必須去給老師道歉
你再這樣,我就把你趕出家門
你那樣做,一定會后悔的
b、批評、嘲笑、羞辱
你這樣做真的太不成熟了
你就像個膽小鬼一樣
自大狂
c、規勸、說教、建議
我建議你和那個女孩分手
我在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當上經理了
選專業關系到你一生的命運,我希望你按照我說的做
d、調查、質問、懷疑
這件事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做的
為什么不提前準備好要用的東西
你自己真的能做好這些嗎
e、退出、開玩笑、轉移注意力
好了,以后再說吧
別想太多,吃飯吧
當你說出上述這樣的話語時,孩子的內心是什么感受呢?
我希望你能聽我的,因為我總是對的
我的經驗告訴我,你做不好,還是算了吧
你永遠沒有我聰明,不聽我的,你會后悔
孩子會感覺自己的人生被操縱,沒有被父母認真對待,甚至會覺得自己在這個家一點都不重要。破壞了孩子的自尊,激發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理,或者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長期的打壓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而心理問題,抑郁、焦慮、自殺等。
什么樣的語言,會鼓勵孩子更多的表達自我呢?
那一定是肯定性的語言,當自己還沒有了解清楚事情的時候,不妨試試這樣的話術:
我明白了
你這樣做了嗎?
真的嗎?
聽起來很有趣
我們一起來談論下吧
這聽起來對你很重要
給我講講
這樣的談話邀請,可以幫助你迅速的了解孩子,讓孩子更愿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鼓勵,被認可、被尊重。面對這樣的態度,誰又不想更多給出親切的反應呢?
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是一種比被動傾聽更有效,更能和孩子貼近心靈距離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當孩子需要和家長交流的時候,一定是遇到困難、自己有了困擾或者需求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給予一些反饋來消除他內心的緊張和焦慮。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給予孩子反饋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你接受到的信息,反饋給孩子。
比如孩子問:媽媽,還沒有做好飯嗎?
這是孩子的一個信號,而你需要對信號進行解讀,分析孩子說這句話的意圖。
媽媽:你是餓了嗎?
這就是媽媽給予的反饋與解讀。
孩子:不是,我想去小胖家里借他的一本書
即使你給出的反饋是錯誤的,那也沒有關系。
很多人覺得消除自己情緒的方法就是消除、抑制、或者轉移它們。其實真正的能讓情緒得到釋放的方法是:鼓勵人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坦誠的說出困擾自己,造成自己情緒反應的事情。
積極傾聽可以幫助孩子減少負面的情緒影響;促進父母與子女間更好的親子溝通;幫助孩子做到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孩子更愿意去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也更愿意去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意見。
積極傾聽,把球留在孩子的場地。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讓孩子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盤,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是棧長,嘀嗒棧長。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