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第一階段(1-10天) 結合一本整理類的書籍,整理自已臥室,每日整理出一些物品,贈送或著丟棄,希望達到的標準:只留下日常用的物品并將物品進行有效定位,清理自已的欲望,提高臥室的空間及自已生活的高效習慣。
說整理臥室,感覺很是容易,早上起來但是望著亂七八糟的房間卻是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也對于自已制造的混亂感到無比的佩服,因為留心去看的話有點戰后戰場的感覺。不知這也算是我的一個特長嗎?
本周選擇的整理類的書是2013年購買的山下李子寫的《斷舍離》,雖然看完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我的生活還是依然如舊沒有任何改變。今年雖然進行幾次斷斷續續的整理但是還是成效不太,保持完二天就繼續亂成一堆麻線。希望利用這次#30天專注橙長計劃#的機會,將《斷舍離》中的認同的道理用于行動。
今天進行閱讀的是《斷舍離》中的推薦序及前言
推薦序: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具體有三步:1、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2、舍:順從自已的心,割舍既有;3、離:松開“多就是好”
前言:什么是斷舍離 ?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已,整理自已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需要采取的行動也是三步:1、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已家的不需要的東西;2、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3、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與掃除的區別:掃除——“很可惜啊”、“這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 ?斷舍離——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已嗎?”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已。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已的關系”為核心,取舍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語永遠是自已,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現在自已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已的深刻、徹底的了解,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已。如此一來,不僅是居住環境,就連整個人的心靈都能輕松舒暢了。
只要坦然而對物品,也是就是坦然面對自已。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已,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所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
針對第二階段目標今天也做了一個簡單的嘗試,用利用【循環習慣記錄】的軟件進行初步的嘗試,希望能找到同步完成二個階段的目標。
第二階段(11-20 天)思考自已的生活習慣,并列出清單,對于低效的習慣進行調整,完成標準:找到適合的自已的習慣并堅持,形成新的習慣。
目前列出來的清單
1、養成早起習慣(不晚于6:30分)
2、起床后喝一杯水
3、每天行走一萬步
4、每天堅持做面膜
5、每天做運動拉伸
6、每天記錄好收支
7、能熟練使用粵語
8、不少于30分閱讀
9、親子英語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