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歡聚一堂,共品圣賢經典,體悟人生。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論語》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
【解讀】殆:疑惑、危險。
承前啟后。不思:盲目跟風,頭腦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思而不學: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固執己見,不學習。內外合一,知行合一。
學習——實踐——學習。知行合一。
謙虛:向一切學習,以人<法<自性<煩惱為師。
傳承、創新:學習不在于別人講了什么,而在自己收到了什么。
【知行合一】以人<法<自性<煩惱為師。光復良知,知行合一。
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解讀】異端:邪說、非中道。
攻擊非中道的存在,禍害就可結束。
學習非中道的存在,有害。
叩其兩端,擇乎中庸。良知是唯一的標準,終極審判。
【知行合一】致良知,走中道。
2.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
【解讀】大學四年似人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智慧開啟)——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通透、不慮而知,良知光明,知行合一)
實事求是。
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道德經》了解自己,反躬自問。
【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
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b>
【解讀】闕:存、保留。尤:指責。
孔子教人做圣賢。先做人后做事。
多聞:多容人、容見解。受指責就少。管理層固執己見,不容他人表達意見,即使比他們高明,也易收到攻擊。
對孩子:多傾聽。
親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因為看到的只是連續劇中的某個片段。
保持覺察:勿自以為是。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依此修行:可避免,做得多,錯的多,挨得罵也多。
【知行合一】時刻覺知,勿自以為是,知行合一。
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b>
【解讀】直:為民、為公。枉:為己、為私。
如何用人歷來是為政根本。選人、用人:合道、良知。
唯一標準:良知。終極審判。
工作不為領導干,為國家、人民干。連接系統,提升上三層。內外合一,上下貫通。無論體制如何,堅持做好自己。
改變自己是圣賢,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知行合一】警醒于真相,做好自己。
二、《傳習錄》
(一)陸澄錄四十六
問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得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解讀】人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知道自己不知道(智慧開啟)——不知道自己知道(后知后覺)——知道自己知道(當下覺知)
法無頓漸,見有遲急。
擴充良知,知行合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長久熏修,泡在道中(入房中)。
看上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掃除掃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要中和、清凈必須面對內心雜質、垃圾。要成長為參天大樹,必須深深扎根于黑暗。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陸澄錄四十七
先生曰:“諸公近見時少疑問,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已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無一毫不徹方可”。
【解讀】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已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不知不覺,自滿、自以為是,循行而已。越走人生越受限、無趣、死寂。
不清掃,私欲日盛,良知愈暗。
無一毫不徹,良知光明。越用功,鏡越明,越清明,越覺察。
修行是每件事,在修行中生活。
【知行合一】時刻覺知,格物致知,致良知。
(三)陸澄錄四十八
問:“知至然后可以言誠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終日只是說話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
【解讀】知行合一。
鏡越擦越明。
走路:走到,即活出來。
知之未盡:拖延癥。
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知行不合一,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