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會吃飯嗎?

如果我們隨便問一個人說你會不會吃飯,估計少不了遭遇一記白眼:吃飯,誰不會呀?難道還需要學嗎?

是的,在我們的觀念里,吃飯是不需要學的,我們大多數人吃飯的畫面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可在佛教看來,吃飯可不是件隨隨便便的事兒。我們知道,出家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行??尚扌胁⒉粌H僅只是念佛,念經,念咒之類的,修行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具體的事情里,所以吃飯也是一種修行。而且,因為每天都要進行,所以更有豐富的含義。

一,首先,在佛教,吃飯不叫吃飯,叫做過堂。吃飯的地方叫“齋堂”,又叫“五觀堂”,為什么呢?因為過堂是僧人“五堂功課”中很重要的兩堂功課,過堂的地方就是用齋吃飯的地方,因此被稱為“齋堂”;在過堂時,每個僧眾都要食存五種觀想(簡稱五觀),因此又被稱為“五觀堂”。

二,五種觀想

早晨、中午僧眾進入齋堂進食,要心存正念,默念佛號,不貪不著,將飯菜用完,不可隨意浪費,是為過堂。過堂要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并攝心用功,或持佛名號或參“吃飯的是誰”,最關鍵的是在過堂時應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飯食時應飲水思源,常懷感恩心)。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何德何能接受十方信施,進而激勵自己精進修行)。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進食時不要挑食或貪食自己喜愛的菜色,應以平等心受食)。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視食物為滋養色身之良藥,以防饑渴)。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了成就道業,故受此食以滋養色身)。

三,食為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除要觀想外還當發三愿:

1、愿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

2、愿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眾善奉行)。

3、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普渡眾生)

四,二時臨齋

佛教認為早晨是天人進食,日中是佛陀進食,下午是傍生進食,夜晚是餓鬼進食。因為在夜晚進食,餓鬼聽了飲食碗筷的聲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飲食,倍增痛苦,為了慈愍餓鬼,所以不應夜晚進食。另外,印度的習慣,凡是出家僧侶,不論信仰什么宗教,無一不是托缽乞食的。比丘非時食戒的緣起,是由迦留陀夷尊者,夜晚到村中乞食,當時雷電交加,村婦持食出來,從閃電光中見他臉黑,驚疑是鬼,隨即暈倒在地上。剛好這位村婦在懷孕中,經過這一哧,便小產了。于是,她咒罵著說:“這個佛教的出家人,即使把肚子餓破了,也不應該夜晚出來乞食呀!”佛陀知道之后,便規定比丘們不應再有中后乞食的事情發生。

佛教傳到中國后,由于社會條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國佛教便未能通行。南北朝以后,隨著寺院經濟的發展,僧人們不再依*乞食來維持生活。而且,唐代以后,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眾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所以除了少數僧人能堅守“過午不食”的傳統律制以外,大多數僧眾則變成一日三餐。但是,在早餐與午餐,舉行一定的儀式,即“過堂”,這就是“二時臨齋儀”。

過堂時,大眾集合于齋堂,先由維那師舉腔,大眾隨引磬聲音同念“供養咒”:

供養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愿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如果早餐食粥時,則將“三德六味”八句改為“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快樂”。

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護持供養,因此結齋時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侄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后必得安樂。”愿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凈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憂、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后才接著唱誦:“飯食已訖,當愿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這樣就完成了結齋的祝愿。


五,出食

佛弟子在食時不能忘了供佛。同時,也應該施給其余眾生食物,即出食。關于出食的由來有三個:

1、過去有一種大鵬金翅鳥,身軀龐大,雙翅一展,即行萬里,但其食量也極驚人,故以海中的龍子龍孫作為食物。龍王恐慌求助于佛陀,佛陀隨取袈裟片,纏各龍角,大鵬鳥便不敢吞吃龍族了。但是,大鵬鳥肚子餓得難受,來求之于佛。

2、過去有一個婦人,因事發愿,要吃王舍城中的孩子,后來轉生,果然生在夜叉群中,并生了五百個兒子,每餐都以王舍城的男女為食。王舍城的人民,求救于佛陀,佛便以神力將她最小最喜歡的兒子藏起來。她也來求佛陀,佛陀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尚且憐惜一個,何況別人只有一兩個呢?”她說:“但是,我和五百個兒子,今后再吃什么?”

3、過去在曠野地方,有惡鬼,專門吃人,接受佛陀教化后,便不敢再吃人了,但是它也來求佛陀,究竟去吃什么?

所以,佛陀命令弟子,每于食時出眾生食,使令飽食,永無饑苦。

出食的數量:米飯類不超過七粒,面類(面條等長條食物)不超過一寸,饅頭類不超過指甲許(人的指甲大小)。如有多種主食,任選其中的一種出食就可以,不需每種都出。在拿取食物,向外送的時候,念以下二偈咒:

1、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唵,度利益莎訶(三遍、咒七遍)。

2、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唵,穆帝,莎訶(偈一遍、咒七遍)。然后送至外面,放在出食臺上,如果沒有出食臺就放在石板、木板或水泥臺上等干凈的地方,但不可放在桃樹及石榴樹下。

在放的時候須三彈指,然后默念:汝等鬼神眾 ,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唵,穆力陵,莎訶(偈一遍、咒七遍)。

向外送出食的器具,可用筷子、匙、小勺等,一般寺院齋堂都預備有專門的器具,在出食的時候使用,千萬不能用自已平時吃飯的筷子。

六,過堂須知

中國佛教實行分餐制。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能趴在桌上,不能低下頭用嘴湊近桌上的碗,要持碗以食就口,不以口就食,雙腳不能交叉或翹起。在過堂吃飯時,碗筷都不許有聲音,更不許講話,所以添加食物,用筷子來示意。如果出去辦事,應將兩個碗疊起來,行堂師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則將兩個碗分開放。盛飯時,菜飯兩碗,橫置在桌邊,筷子橫置于面前;在吃飯時,先以左手取飯碗,置于右邊,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邊,再取飯碗就食。需要添加飯時,將飯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擱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數量;需要加菜時,筷子在碗中豎著時,表示需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處平放時,表示要喝湯。吃完后,兩碗放在桌邊,筷子直置于兩碗中間。碗里的飯菜必須吃干凈,不可留有殘食。

七,拿碗筷的方式和意義

早期的出家人一缽、一鏟、一蒲團行腳天下,托缽乞食,因而用缽吃飯是僧尼的優良傳統,時至今日,一些叢林仍然保持著這種傳統習慣,但許多叢林過堂已經不用缽了,多使用瓷碗,飯碗擺放的位置有一定要求,不得恣意擺放,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橫放在碗前。

碗又稱為珠,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邊,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稱之為“龍含珠”。對于稀飯、湯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來飲用,對于固體食物則不能把碗放到唇邊扒拉著吃,一律使用筷子夾起來。端飯碗的“龍含珠”動作,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如吾人本具之如來智能德相,即所謂的摩尼珠。佛性的開發從培養觀照力開始,我們應該勇猛精進地修行,隨時讓正念提起。寶念誦完畢后放掌,以右手觸筷子末端,左手提筷子上端拿起筷子。開始吃飯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人口中,動作要輕柔而利落,猶如鳳凰點頭一樣,古人稱之為“鳳點頭”。

飯前拿碗筷的程序是先拿筷子→端入菜盤→以右手取飯碗置于左邊→取菜碗置于右邊,這樣左右交叉(先飯、后湯)端近身邊。用齋時不可打妄想,不可偏食,不可說話,碗筷均不可有碰撞聲,吃時也不可有吞吐聲,要默不作聲。

飯后收碗的程序是把左邊湯碗疊在右邊飯碗上→再左右交叉先(左邊)菜碗放置桌沿→再(右邊)飯碗放置桌沿→最后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筷子與桌沿要保持垂直。

在家佛弟子如果應邀一起參加過堂,也應一同念供養咒和結齋咒,過堂時在家佛弟子必須坐在僧尼的下首,男女分開坐在兩邊。

怎么樣?在我們看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師父們卻吃出了感恩,慈悲,平等……,以后到寺院吃飯再也不會手足無措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與我那些小伙伴一起玩兒,偶然說起去衡水湖看日出吧,一句話激起那么多的沖動與憧憬。發起活動,招募隊友,熱情高漲非凡,...
    可比克克閱讀 242評論 0 1
  • 雖然距離2017年元旦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可總覺得還沒過年,只有過了今天才是新年。中國人最重親情,除夕夜一定要一家...
    諸慧的身心園地閱讀 273評論 1 0
  • 那些無憂無慮,頂著稀疏的幾根頭發,穿著粗布花裙子,背著一個比自己還大的娃娃,腰都直不起來,可我仍舊笑得花枝招展的日...
    Liangge閱讀 359評論 0 1
  • 即將離開 離開的人太多 而我也將成為其中一個 日后大部分人都會遺忘 也不會提起 而她們也已告訴我不久也將離開 我依...
    她從海上來1994閱讀 128評論 0 0